“能不能请法官来企业讲讲法律?”民法典宣传月伊始,苏州市吴江区一家企业负责人拨通了网格法官的电话,希望法官进企普法。
同一天,苏州工业园区香茂社区的网格员报名参加法院组织的法治实训;虎丘区劳动争议调解员则齐聚区法院法德学堂,参加执行案件调解技巧专题培训。全市“融诉驿站”(融合法庭)还设立视频培训分会场,将一地的优质资源实时扩展到全市,供特邀调解员、网格员等共享学习……这样的场景,正是苏州法院以法治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苏州法院紧扣基层治理难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前移解纷关口,切实加强调解指导工作,不断提升基层调解能力、增强基层调解力量,更好地促进矛盾纠纷前端实质性化解。
“手把手”指导
锻造专业调解力量
“多亏指导法官‘传帮带’,这个案子才能圆满解决!”张家港市法院特邀调解员卢丽萍如释重负地说。
父母生前将三间平房分给唐某甲,由他和父母、残疾未出嫁的姐姐唐某乙共同居住。父母去世后,房屋登记在唐某乙名下。2006年,唐某甲出资将平房翻建为楼房,但未变更产权。后房屋拆迁时,按照政策可置换三套安置房。在分房过程中,唐某乙希望其中一套登记在自己名下用于养老,而唐某甲认为房屋本属自己,对房屋翻建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主张房屋权益应归自己所有,仅同意给予姐姐居住权,双方因此产生分歧。
鉴于矛盾较深且涉及姐弟间的亲情关系,调解员卢丽萍联合人大代表、指导法官深入农联村走访,与村干部一同倾听双方诉求。摸清唐某乙的真实意图并非争夺全部房产,而是确保养老保障。调解团队将调解现场设在村委巡回审判点,邀请群众代表参与。经3个多小时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唐某甲将一套安置房登记在唐某乙名下,兄弟姐妹共同出资7.5万元为其装修。协议签订后,唐某甲主动履行了产权变更登记。
近年来,苏州法院创新构建了一套立体化、多层次的调解员培育体系。法院开展常态化“手把手”带教,每位驻院调解员都有对接的指导法官,在个案调解中全程指导。各基层法院定期或不定期开设培训讲堂、实务研讨课程。在此基础上,苏州市中级法院整合全市优质培训资源,自今年起推出“菜单式”培训服务。中院举办的全市调解员培训班汇聚了资深法官、全国调解专家和心理咨询师等优质师资,重点提升调解技巧与心理疏导等专业能力。截至5月底,苏州已开展专题培训231期,覆盖调解员1081人次,指导特邀调解员调解7875次,化解矛盾9269件。
实训基地“练兵”
激活基层解纷末梢
“两部电梯都被水泡了不能运行,难道让我们天天爬二十多层?”住在苏州工业园区香茂花园某幢的业主代表要求小区物业尽快修复电梯。
事故起因是某住户家中的净水器水管脱落,积水漫入电梯井导致设备瘫痪。在社区调解室里,该户业主与物业公司就维修方案陷入僵局。社区网格员罗露递上温水:“你们先喝口水,咱们慢慢说……”
这样的场景曾是她初入职场的“噩梦”,在她参加了苏州工业园区法院社区治理法治实训基地学习培训后,再面对剑拔弩张的当事人也更有策略更有信心。在法院脱产实训期间,她与其他参加培训人员一样,以书记员的身份见习,跟着法官或法官助理处理各类纠纷,并要求完成整理30本卷宗、记录30个庭审、参与调解20件案件、草拟10份裁判文书的任务,提升准确把握争议焦点、与群众有效沟通的能力。同时还有针对房屋漏水、物业费纠纷、劳动争议等高频纠纷的专项特训,由经验丰富的法官专题讲授法律业务和调解技巧。现在他们调解时,既有“法律牌”又有“人情牌”,成为了善用法治思维与群众智慧的矛盾化解能手。
罗露想起法官传授的调解要诀。她首先厘清争议焦点:该户业主质疑物业列出的维修零件价格虚高、数量过多;物业则强调两部电梯瘫痪严重影响业主出行,必须优先恢复一部运行,且坚持使用原厂配件以确保安全。
罗露随即展开“三步调解法”:一是法律释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明确侵权责任;二是促进换位思考,理解业主每日爬楼的艰辛;三是提出务实方案,促成业主承诺6天内完成维修,使用原厂配件并质保一年。最终双方当场签署调解协议,电梯维修得以快速推进。
如今苏州工业园区法院的调解实训基地做法已推广到全市法院,越来越多像罗露一样经过法治培训的调解员、社工、网格员等基层工作者活跃在解纷第一线。截至今年5月,苏州全市法院建立调解实训基地49个,吸纳1168名人民调解员、镇村干部、社工、网格员等基层工作者跟班学习。为扩大培训效果,法院还借助“融诉驿站”(融合法庭)等平台开设空中课堂,安排资深法官讲授民事裁判思维、调解技巧等课程60期,让基层调解员能够持续获得专业指导和能力提升。
持续普法滴灌
筑牢源头治理防线
苏州法院把普法作为基层调解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调解指导中落实普法宣传职能,坚持“每一场调解就是一场普法”的工作理念,在调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调解,努力形成“调解一案,普法一片”的效果。全市法院诉调对接法官、“融诉驿站”(融合法庭)平台指导法官等还结合辖区特点制定常态化普法计划,通过视频宣讲、巡回法庭旁听、校园模拟法庭等形式,用鲜活案例和通俗语言开展普法教育,使之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宣传新阵地。
为宣传法治调解工作的影响力,苏州市中级法院与市司法局连续四年开展评选全市特邀调解典型案例40件,通过广泛宣传,向广大群众介绍调解解纷优势,引导更多群众选择调解方式化解矛盾。
苏州两级法院持续开展“送法进企业”“送法进校园”活动,通过以案释法、风险提示等方式,针对性解决企业经营和校园法治教育中的实际问题。面向企业,法院重点围绕合同管理、劳动权益、知识产权保护等开展普法,累计开展物业纠纷巡回审判729件,并发布《物业服务规范发展司法指引》,以100个问答形式为物业管理和基层治理提供规范指引。针对校园普法,法院量身定制“法治课程套餐”,包含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青少年法律责任认知等特色课程,同时结合专门学校需求,融入心理健康、家庭关系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筑牢青少年法治防线。
为扩大普法宣传覆盖面,苏州法院依托“融诉驿站”(融合法庭)平台,充分发挥指导法官作用,针对群众法律需求,组织基层干部、人民调解员、志愿服务法官和律师、网格员、社工等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做好普法宣传,不断满足群众对法治的新期待,引导广大群众知法、守法。截至今年5月底,苏州法院依托“融诉驿站”平台开展普法宣传40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