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淮阴区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整合矛盾纠纷化解资源和力量,在综治中心挂牌成立“老管家调解工作室”,通过提前介入矛盾纠纷、赋能“特色调解路径”,合力共绘多元解纷新“枫”景。
从“水漫新房”到“心安归处”
今年4月,淮阴区某小区业主周女士攥着调解协议书,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
三年前,她花费300余万元购置的复式住宅因地下管道渗水,导致家具损毁、墙面霉变,损失高达50万元。物业承诺赔偿却久拖未决,周女士辗转信访等多部门,心力交瘁,甚至患上重度抑郁症。转机出现在今年4月,淮阴区综治中心受理案件后,指派“老管家”调解员介入,联动住建、街道、法律顾问组成专班,以“评估定损+证据保全+法律兜底”方案破解僵局。“他们不仅算清了赔偿账,更解开了我的心结。”周女士感慨道。
这仅是淮阴区综治中心化解基层矛盾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通过综治中心“老管家”物业调解室,已化解纠纷236件,调解成功率超98%,成为综治中心化解矛盾纠纷的“好帮手”。
从“单兵作战”到“一站式联调”
走进区综治中心,“老管家”调解室与法律援助、公证服务窗口相邻而设,形成“纠纷受理-专业调解-司法保障”全链条服务。“过去群众‘跑断腿’,如今‘只进一扇门’。”调解员李晓玲介绍道,调解室入驻综治中心以来,实现了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综治中心对受理的高频投诉数据分类建档,联动住建、消防等8个部门建立“红黄蓝”预警机制。以帝景豪庭小区菜鸟驿站纠纷为例,调解员通过综治中心“一键呼叫”住建局调取房产档案,3小时内查清车库权属,促成物业、商户、居民三方和解。
翻开调解台账,一组数据引人注目:76%的纠纷在社区村居化解,19%通过“云调解”平台在线解决,仅5%进入诉讼程序。这得益于综治中心联合“老管家”创新的“四诊疗法”:“巡诊”摸排,综治中心牵头组建24支调解小组常态化走访128个小区,建立“社区纠纷风险图谱”;“坐诊”受理,在13个镇街综治中心设立“法律会客厅”,提供“午间+周末”错时服务;“会诊”攻坚,对群体性纠纷启动“1+N”联席调解,引入心理疏导、评估鉴定等专业力量;“复诊”跟踪,通过“调解小助手”平台动态监测协议履行,防止“调而不结”。
从化解“小纠纷”到推动“大治理”
走进区综治中心指挥大厅,电子屏上跳动着全区矛盾纠纷热力图。这里不仅是矛盾调处中枢,更承载着社会治理的深层变革:
——数据赋能。整合12345热线、网格巡查、舆情监测等12类数据源,构建纠纷智能预测模型;
——资源下沉。依托“老管家”载体,推动15名退休老干部、42名公职律师常态化进驻社区,形成“15分钟法律服务圈”;
——标准输出。编制《矛盾纠纷调解指引20条》,形成可复制的“淮阴方案”。
从蓝庭印象小区的“渗水之困”到帝景豪庭小区的“锁门风波”,综治中心用实践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淮阴表达。如今,走进淮阴,有事找“综治中心”不仅成为了居民的新习惯,“老管家”调解品牌也成为了居民的温暖依靠,综治中心这个大载体,承载着“老管家”这扇小窗口,共同书写着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答卷。正如淮阴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殷俊所言:“综治中心不仅有效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还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我们正从‘化解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升级,让更多群众感受到法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