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100万元保全财产遇上376户业主的开裂墙面,当建筑公司的工程款追索撞上开发商的资金困局,这场看似无解的矛盾,却在徐州市铜山区综治中心的牵头推进,法院、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攻坚下,终绘出联动解民忧的温暖画卷。
浙江某建筑公司承建徐州某置业公司工程,工程结算总额高达3亿多元,因欠付3000余万元工程款,浙江某建筑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徐州某置业公司支付欠付工程款及利息。为防止被告转移财产、逃避债务,浙江某建筑公司向法院申请保全徐州某置业公司银行账户3100万元,在申请人提供担保后,法院依法予以保全。
然而,案件审理过程中,身为案外人的多名购房人至法院反映房屋质量问题,情绪激动。“标的额虽小,但涉及面广,眼前这些可能只是系列纠纷的冰山一角。”考虑到可能引发群体性纠纷,铜山法院迅速向铜山区综治中心上报这一异常情况。
没过多久,综治中心就收到了来自铜山区住建局的情况通报。短短半年时间里,住建局收到针对该小区的维权投诉多达100多起,原因也与法院提供的信息一致:房屋存在质量问题。
经走访调查,案涉工程房屋出现叠合板爆灰开裂等问题,涉及4栋楼,共计376户,其中320户使用叠合板,爆灰户数多达159户,关联住户人数众多,购房人多次到有关部门反映房屋质量问题并要求可靠维修、补偿经济损失。
如何妥善处理好这起建工纠纷?如何应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更多纠纷?各方意识到,纠纷背后,是对“民生无小事”的一次考验。
“我们多次出函至徐州某置业公司,要求制定维修方案,对方承诺整改,但称其大额资产被法院查封而难以流转,且房屋质量问题为施工方责任。”住建局工作人员面露难色。
三方陷入了僵局,互不退让。业主微信群里,不安的情绪正在不断发酵。
徐州某置业公司向法院申请解冻账户款项,并提出反诉,要求浙江某建筑公司承担因房屋质量问题给376户购房人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
此时,法院陷入两难:一方面,因徐州某置业公司欠付工程款,浙江某建筑公司依法申请保全,无正当理由,法院难以解封;另一方面,工程质量问题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房屋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面对这场“企业难、群众急、维稳险”的困局,综治中心牵头召开联席会议,凝聚了共识——法院主导案件审理,住建局负责庭外事宜,协同配合推动纠纷妥善化解。
经过多方沟通,主审法官刘振亚决定采取两条路径化解矛盾:一是拆分保全用途,将3100万元保全财产中1000万元予以解封,作为案涉工程房屋爆灰质量问题维修专项资金,由法院直接转入住建局专用账户,保证专款专用;二是置换保全内容,鉴于徐州某置业公司需要资金启动维修、赔偿程序以及化解矛盾的迫切性,准许徐州某置业公司提供其名下单独所有的21套房产作为反担保,置换前期冻结的银行账户款项。
灵活保全,“拆分”“置换”并用,加速了纠纷批量处理的进程。
随着房屋质量问题的妥善解决,案件办理得以快速推进。此时,徐州某置业公司在案件审理中提出反诉,给一并解决工程款支付和工程质量责任问题提供了契机,但受理反诉意味着要就房屋质量问题启动鉴定,原本已经畅通的案件办理将再次“降速”,既不利于浙江某建筑公司尽快拿到欠付工程款,也不利于徐州某置业公司获得损失赔偿。面对此种僵局,通过调解方式一并处理所有诉请成为案件办理的最优解。
于是,承办法官积极促进调解事宜,将双方拉回谈判桌,寻求案件解决的最大公约数。
因徐州某置业公司拖欠工程款时间不长,且双方已协商解决案涉工程房屋质量问题,为该公司化解了质量赔偿的后顾之忧。承办法官向徐州某置业公司释明,欠付的工程款应当支付;同时,为避免双方诉累,建议直接从工程款中扣除浙江某建筑公司应承担的维修赔偿金额,最终案件以调解结案,发包方、施工方、业主三方权益均得到有力维护。
“以前往往是单打独斗,现在在党委领导下,综治中心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各职能单位积极参与其中,各类解纷资源充分迸发活力,实现群体性纠纷信息共享、快速反应、综合治理。”在铜山法院副院长孙懋看来,这批群体性纠纷于前端化解,是铜山区综治中心整合解纷资源推进多元化解的生动缩影。
在顺利拿到专项维修资金后,业主张某感到欣慰和惊喜:“没想到政府和法院这么快能给我们解决。”张某的认可,代表了更多基层群众的肯定。今年来,铜山区综治中心分流纠纷4586件,“调解优先、诉讼断后”多元解纷格局初步形成,“有纠纷、来中心”逐步成为群众遇到难题后的“第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