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众自证”到“政府查证”
“无证明城市”成政务服务新标杆
“以前办个事要跑好几个部门开证明,现在刷个脸就能办,省时又省力!”近日,在马鞍山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民张女士通过“无证明城市”桌面交互终端,仅用3分钟便完成了公积金提取业务。这一场景,正是马鞍山市高标准建设“无证明城市”、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缩影。
2023年以来,马鞍山市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证明多、出具难、多头跑”等问题,通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顶格推动,“数据赋能+科技支撑”打通堵点,在安徽省率先上线“无证明城市”查询核验系统,在全国率先研发运用直接刷脸办证的“无证明城市”桌面交互终端,有效解决了企业和群众“证明的烦恼”。截至目前,全市各级政务服务部门共梳理政务服务事项3300项,证明材料6240个,实现免提交5962个,免提交率95.5%,已累计实现刷脸“免证办”19.6万件次。
破题“证明顽疾”:
以群众需求倒逼改革
长期以来,“证明多、出具难、多头跑”成为群众办事的痛点。马鞍山市调研发现,部分政府部门习惯“依证明办事”,将审批责任转嫁给群众,导致“奇葩证明”频现;基层单位则因缺乏核验手段,陷入“开不了证明、群众办不了事”的困境。数据显示,改革前全市涉及证明材料的事项达6240项,群众办事平均需提交5份以上证明,跨部门跑动超3次。
“群众的需求就是改革的指南针。”马鞍山市坚持把“无证明城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高位部署、顶格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工作方案,解决数据归集和系统研发经费等重大事项,从制度层面搭建“无证明城市”建设的“施工图”。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将“无证明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市政府办,并在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数据资源局、市发改委设4个专项组。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观念,办公室牵头抓总,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通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顶格推动机制,全市上下形成“一盘棋”格局,为改革扫清制度障碍。
数据“破壁”+科技“赋能”:
构建“无证明”服务生态
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数据壁垒,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马鞍山市以“三张清单”为抓手,对全市证明材料进行地毯式排查,建立动态清理机制:取消无依据证明379项,推行告知承诺制413项,实现数据共享3455项、部门核验1590项,免提交率达93.5%。截至今年4月,全市累计通过刷脸核验实现“免证办”19万件次,身份证、社保证明等16类高频数据100%覆盖。
技术革新是改革的“硬支撑”。马鞍山市自主研发“政民通·马上办”无证明查询核验系统,横向连通公安、人社、公积金等部门,纵向贯通市、县两级,实现50类证明材料“一键调取”。全国首创的“桌面交互终端”设备,让群众在窗口刷脸即可授权调用电子证照,公积金提取、边境通行证办理等业务实现“秒批秒办”。以“无犯罪记录证明”为例,传统模式需3天、跑2个部门,如今通过“数字战警”自动化核验,群众1分钟内即可在线获取。
为筑牢数据安全防线,马鞍山市建立“用户授权+IP白名单+日志分析”三重防护机制,确保数据调用全程可追溯。同时,将信用承诺嵌入政务流程,对虚假承诺实施联合惩戒,形成“承诺—践诺”闭环监管。
从“盆景”到“风景”: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马鞍山市的改革实践,不仅让群众办事更便捷,更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2024年,全市新增经营主体4.2万户,同比增长18%;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工程项目审批提速60%。《人民日报》《法治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情况交流》专刊推广马鞍山经验,改革做法入选安徽省“一改两为五做到五提升”百佳案例。
“‘无证明城市’建设,本质上是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马鞍山市通过“理念革新+数据共享+科技赋能”,将“群众自证”变为“政府查证”,将“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担当”,实现了政务服务从“能办”到“好办”、“智办”的跃升。
检护长江“碧水东来”
坐拥“一江两岸”的马鞍山,拥有长达79.12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马鞍山市雨山区,西濒长江,是长江马鞍山段东岸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近年来,聚焦长江大保护,雨山区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打击、保护、监督、服务等职能作用,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为守护长江“碧水东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自2019年7月起,马鞍山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但非法捕捞、非法采砂等破坏长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雨山区检察院始终保持对此类犯罪的高压严惩态势,在案件办理中注重加强对此类犯罪诉源治理的研究分析,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堵塞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漏洞的方式,不断提升工作质效。
在坚持采取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处理涉长江流域案件的同时,雨山区检察院强化法治宣传力度,提升居民保护长江的法治意识,通过办案加普法,自2020年起,长江流域雨山段的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案件整体呈逐年递减趋势。
在办案中雨山区检察院发现,有很多行为人并不知晓采取锚钩、地笼等方式垂钓、捕捞渔获物的行为也涉嫌违法犯罪,其捕捞渔获物并非以牟利为目的,捕捞的渔获物数量、价值也较小,且在到案后,愿意接受行政处罚,履行生态修复义务。雨山区检察院在严格依法办案的同时,充分释放司法温情,对此类行为依法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随着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步伐加快,长江船舶生活垃圾、沿岸城市生活污水违法排放问题时有发生,影响长江生态环境和水质安全,雨山区检察院以强化多部门协同管理为目标,不断加大公益诉讼办案力度。
在长江船舶污染治理公益诉讼专案办理期间,雨山区检察院联合马鞍山海事部门对长江雨山段停泊船只进行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船舶污水直排长江问题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处理。
行政主管部门在接收检察建议后迅速行动,对涉案船舶生活污水直排管路进行电子防伪铅封,并依法对船舶所有人进行行政处罚。此外,雨山区检察院针对长江支流水体污染,城市地下雨污水管渗漏导致生活污水排入采石河等问题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
“多部门协同、全流域联动治理”是深入推进长江保护工作的要求和方向。作为基层检察机关,在工作实践中,雨山区检察院联系本地区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强化部门协同共治,与农业农村水利局、生态环境保护局等行政管理部门形成关于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协作合意,以“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为基础,不断健全长江大保护工作体系,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检察衔接机制落实,着力解决信息共享不及时、线索移送不畅、程序衔接不规范等问题。
在区域协作方面,雨山区检察院积极联系长三角地区先进检察机关开展调研学习和联动共建,吸取上海、江苏等地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以及破解跨区域治理难题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推进长江保护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打造跨区域一体化社会治理“新标杆”
在苏皖交界处,有两个同名的近邻——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和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丹阳社区。“一脚踏两地、鸡鸣闻两省”成了这里最具特色的地理标志。
兄弟再亲难免有摩擦,牙齿舌头也会有磕碰。为解决两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建设中带来的难题,“孪生”丹阳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加强跨省协作。2016年,马鞍山市公安局博望分局与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以两地丹阳派出所为接入口,在丹阳交界处联合设立了皖苏“两省一街”警务室;2023年,该警务室设立皖苏两地公安政务服务窗口,实现两省群众“进一扇门,办两省事”。
“两省一街”丹阳警务室,看上去与一般警务室并无二致,但若仔细观察便可发现不同:进门一侧的政务服务窗口处,办理事务的长条办公桌上分别摆放着“江苏综合窗口”“安徽综合窗口”的席卡;另一侧则是苏皖两省一街警务室的信息公示栏,包括两地警网公示、联合警务室组织架构以及分外抢眼的两个丹阳交界示意图。正是这种“面对面”“坐一起”的办公模式,为群众跨省事项办理“减时间”“优服务”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
随着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的加速发展,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南京企业搬迁入驻,皖苏两省人员往来更加密切。“‘两省一街’丹阳警务室目前主要办理户籍类、居住证类、证明类和业务咨询类共4大类12项业务。原先两地群众需要往返两地公安机关办理这些业务,审批时间相对较长,如今有不少业务可以集中到这个警务室来办理,既省时又方便。”马鞍山市公安局博望分局丹阳派出所所长张成秋告诉记者,除配备社区民警外,皖苏“两省一街”丹阳警务室还分别配备了两地辅警、社区网格员等,治安防控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两省一街”警务室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化相邻之利为聚合之力,推动了更多的高频政务服务“跨区域联办”。2023年10月,江宁—博望一体化社会治理中心在博望区委政法委牵头下正式投入使用。中心下设两个分中心,分别为警务协作分中心和司法协作分中心。其中,警务协作分中心设在江宁区横溪街道丹阳社区“两省一街”警务室,司法协作分中心设在博望区丹阳镇城市客厅北面,集合司法、综治(矛调、网格)、检察院、法院和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等资源和力量,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
2024年3月,两地司法局续签《司法行政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为两地群众无差别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多项公共法律服务,全面实现“全业务”覆盖与“一站式”供给。自成立以来,中心已提供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公证、司法鉴定等指引200余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0件。
两地人民检察院签订《关于建立检察公益诉讼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共同设立江宁—博望跨区域检察协作办公室,深化两地六大领域的协作配合,打造法律监督协作、服务区域营商环境、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跨区域检察人才培养及区域党建和检察文化六张检察一体化名片;两地人民法院签订《江宁法院与博望区法院司法协作框架协议》,在中心二楼共同设立了宁博共享法庭,通过公开宣判、以案说法等活动,把共享法庭打造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乡村的前沿阵地。通过共享法庭,两地法院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向“共建共治”的转变,为区域法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两地司法局联合成立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选派专职调解员、律师等11人常驻、随驻办公,制定首问负责、纠纷预测预警、矛盾纠纷排查和受理登记等制度,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解决两地群众反映诉求和矛盾纠纷,累计调解矛盾纠纷200余件,调解成功率及满意率均100%。两地法院同步设立董乡调解室,以董永“孝贤”文化为依托,推动“董乡解纷中心”司法品牌建设,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在这里,创新性的合作模式正“拔节成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为省际毗邻地区的社会治理一体化提供了“马鞍山样本”。
“有矛盾就找综治中心”
雨山区综治中心“一站式”解纷止争
综合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走进马鞍山市雨山区综治中心,敞亮整洁的办事大厅里,一体化开放式的受理窗口一字排开。
“有矛盾就找综治中心”,成了雨山区群众的共识。从咨询调解到诉前指导,这里的“一站式”都可以解决。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如何沉下心来,苦练内功,交出真正令群众满意的“答卷”?近年来,马鞍山市雨山区委政法委聚焦社区治理痛点、难点、堵点,着力于解决群众身边的、有感的关键小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确保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
走进雨山区综治中心,前来办事的群众带着问题来到“导诊台”,然后在工作人员的分类指引下前往对应窗口“求医问诊”。
这个类似于“全科医院”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将原来分散在不同领域的九大行业性调委会集中在一起,涵盖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劳动争议等,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
市民李先生与小区物业公司因物业费陷入纠纷,协商近2个月无果。听说有个“说理的地方”可以试试,他找到雨山区综治中心。
雨山区综治中心人民调解员在调解中得知,李先生因工作调整导致经济困难,但物业公司依据合同办事并无不妥。经过情理法考量,调解员劝说双方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解决症结,仅用一周时间,促成双方签订调解协议,纠纷顺利化解。
“解了心结,问题也得到解决。解决诉求‘只跑一地’,解决心结‘只进一门’。”李先生竖起了大拇指。
秉承“只进一扇门,解纷万家事”理念,雨山区综治中心统筹调度各职能部门,实现辖区内政策、资源、人才、信息的聚集共享,充分发挥信访接待、法律服务、政策咨询、心理疏导、矛盾调解、会商研判等功能,建立统一受理、分流交办、多元解纷、处置反馈、跟踪回访的闭环管理机制。
如今,群众进综治中心“一扇门”,便能让各类矛盾纠纷找到“出口”,让办事维权“找得到、问得清、看得懂”。
法治守护凌家滩
作为中华文明曙光阶段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距今5800—5300年的凌家滩遗址,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
凌家滩属于历史、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
为了强化遗址保护,含山县政法机关合力筑起了一道守护文物的“铜墙铁壁”。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安徽省探索立法保护机制,2016年5月1日起施行的《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下称《条例》)成为安徽省首个文化遗产保护专项法规。
在《条例》的规范、引导和推动下,省、市、县三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各司其职,依法履行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各项职责,促进凌家滩保护利用水平显著提升,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遗址被发现至今,“保护至上”的理念被一以贯之。含山县更是将凌家滩文化遗址保护作为重中之重,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多个角度,汇聚12个条线部门力量,全方位打造凌家滩法治保护“玉龙式”闭环。
“正对游客中心的是法治文化驿站,驿站中有融媒体大屏,宣传栏里有《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形态各异的法治景观石上刻着法治名言……走进景区,这里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主题法治休憩亭……”
乘坐游览车,伴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含山县推动“法治融入”工作一一呈现在游客眼中。
在游览遗址公园、了解凌家滩文化时,实时了解法律新规、法治亮点及普法案例,含山县司法局将法入景中,努力推动普法宣传有声有色、普法形式多姿多彩、法治声音沁润人心。
在凌家滩遗址公园内,一座土坯色的三层小楼格外显眼,这里是凌家滩文化遗址司法保护工作站和旅游巡回审判点。
在这里,含山县法院司法保护工作站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为遗址保护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和司法保障,及时处理涉及遗址保护的各类纠纷和案件;旅游巡回审判点则针对遗址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旅游纠纷,提供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游客和遗址管理方的合法权益。
同时,含山县检察院设立凌家滩公益保护示范点,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职能,对破坏遗址环境、损害遗址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起诉。通过开展公益诉讼专项行动,加强对遗址周边生态环境、文物安全等方面的保护,形成了强大的法律震慑力,有效遏制了各类违法行为。含山县公安局设立凌家滩警务工作室,加强遗址周边的治安管理和巡逻防控,严厉打击盗窃、破坏文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为遗址保护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