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瑶
本报通讯员 陈菁菁
在南京六合区雄州街道泰山社区,总能看到一个身着藏蓝警服的身影穿梭于街巷楼宇间。他是南京市公安局六合分局雄州派出所社区民警李壹峰,一位从空军部队转业的“老兵”,用五年时间扎根基层,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为民故事。他以军人的坚毅和警察的担当,在“责任田”里深耕细作,架起警民“连心桥”,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社区落地生根。
废品堆里的“持久战”
2024年2月,南京的街头还透着寒意,泰山社区某单元楼却因一堆废品闹得沸沸扬扬。六旬独居老人老胡,因春节废品回收站歇业,将捡来的纸箱、塑料瓶堆放在楼道口,足足堆了半人高。邻居投诉、物业劝阻、消防警告,老胡却充耳不闻,甚至闭门不出,声称“就堆几天,能碍着谁”。
时任社区民警的李壹峰第一次上门时,迎接他的是防盗门重重的摔门声。但这个当过12年空军的“老兵”有着股子倔劲。第二天,他带着保温桶来了,桶里是刚熬的小米粥:“叔,听说您胃不好,先垫垫肚子再聊。”第三天,他捧来一沓消防安全手册,用红笔圈出“楼道堆积易燃物”的案例;第七天,他拿着手机给老胡看废品回收小程序:“您看,这个平台能预约上门收,运费还便宜。”
这场持续21天的“持久战”,在第22天迎来转机。当老胡看着李壹峰冒雨帮他联系的废品回收车开进小区,看着民警浑身湿透却蹲在地上帮忙整理废品时,这个倔强的老人终于红了眼眶:“李警官,以后我听你的。”如今,老胡的手机里存着李壹峰的号码,备注是“小李兄弟”。李壹峰用耐心和真心,不仅化解了一场“废品风波”,更让老胡从“抵触者”变成了“普法宣传员”,主动向邻居普及消防安全知识。
雨棚下的“心贴心”
2023年5月的一个清晨,李壹峰的手机响起。82岁的王奶奶在电话里带着哭腔:“楼上扔垃圾,砸到我晾的被子了!”他赶到现场时,王奶奶正站在阳台前发愁——阳台护栏上确实有几片落叶,但所谓的“经常丢垃圾”,其实是两个月前楼上装修时工人疏忽掉的一块瓷砖。
传统调解行不通,李壹峰决定换个思路。他注意到王奶奶总在擦拭阳台玻璃,闲聊中得知老人独居多年,最在意的是“干干净净过日子”。第二天,他带着物业人员上门,提出安装透明雨棚的方案。当物业面露难色时,李壹峰掏出钱包:“这钱我先垫上,就当给奶奶的‘安心费’。”
960元的雨棚装好那天,王奶奶颤巍巍地递来一袋刚蒸的桂花糕:“小李啊,这是我自己做的,你尝尝。”如今,那块透明雨棚不仅挡住了偶尔飘落的杂物,更成了警民之间最温暖的见证——王奶奶每天都会擦拭雨棚,逢人就说:“这是小李给我装的‘平安罩’。”李壹峰用“跳出传统思维”的巧劲,解决的不仅是一件小事,更是独居老人内心对“被重视”的渴望。
1800公里的“生死护航”
2024年深冬的一个深夜,李壹峰接到辖区医院的紧急电话:“有个四川籍病人,生命垂危,想回家。”赶到医院时,他看到病床上的刘某眼神里满是对故乡的渴望,而一旁的企业代表和医院工作人员却愁眉不展——医疗费已付清,可谁来送他回家?
“我来牵头。”李壹峰的话掷地有声。他连夜联系刘某远在四川的父亲,电话那头传来老人颤抖的声音:“我78岁了,走不动啊……”放下电话,他立即启动“多方联动调解机制”:凌晨两点,在派出所会议室,他让企业代表和医院负责人分别扮演“病人家属”和“异乡游子”,换位思考后,双方终于松口。最终,一个跨部门护送方案成型:企业出车费,医院派医护,民警全程护航。
2024年12月23日,冬至前一天,K字头列车载着特殊的“旅客”从南京站出发。1800公里的路程,李壹峰没合过眼,每隔一小时就查看刘某的状况。当列车驶入成都站台,看到拄着拐杖在寒风中等待的刘父,李壹峰悄悄把自己的围巾塞进老人手里。20天后,刘某在家人陪伴下安详离世,刘父发来的短信里写着:“您送的不仅是我的儿子,更是我们全家的尊严。”这场由警方主导的生死护送,不仅实现了一个游子叶落归根的心愿,更彰显了人民公安的温度与担当。
从军营到警营,从保家卫国到守护社区,李壹峰始终坚信:“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他的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12本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泰山社区民情日志”,里面记录着10243名居民的家长里短、512家商铺的安全隐患,更记录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在泰山社区,他是老胡口中的“小李兄弟”,是王奶奶眼里的“暖心警察”,是万千居民心中的“平安守护者”。他用五年时间,在平凡的岗位上搭建起一座“警民连心桥”,让“矛盾不出门、平安不出事”成为最温暖的社区风景,更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绽放出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