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同时,鼓楼法院注重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述法治故事,制作家事矛盾化解手册、漫画书,拍摄关爱未成年人题材的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2024年,该院以真实案件为基础改编拍摄的微电影《温暖配方》获评最高人民法院金法槌奖“评委会特别奖”,在最高法平台展播。
从“个案审理”到“多元融合”:司法保护半径的延展
最初,“辛果工作室”的调解室仅有15平方米,墙上挂着牺牲在调解岗位上的老法官黄辛果提出的“五心工作法”:热心、爱心、真心、耐心和恒心。“尽管空间有限,但大家对每一起案件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南京市“最美人民调解员”金璞华回忆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辛果工作室”已演变为占地超百平方米的“五星花”融保护基地,包含“未成年人关爱中心、辛果诉调对接中心、法治宣教中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心理疏导中心”五大保护阵地。浮雕墙上的立体花瓣浮雕诠释着“团结互助、和合共生”的治理理念。少年家事庭庭长刘桂占展示了手机中的“五星花融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微信群,群成员涵盖公安、妇联、社区、心理机构等各界人士。
坚持“抓前端、治未病”,鼓楼法院推动司法力量下沉至基层末梢。依托“五星花”融保护机制,升级改造“辛果工作室”,在全区六个社区设立“社区工作站”,并计划持续拓展至全区所有街道,将“枫桥经验”灵活运用于诉调对接和基层治理工作中。通过“定期驻点+精准指导”工作模式,鼓楼法院累计开展巡回调解320余次。
为了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体系,鼓楼法院与区委政法委、司法局、妇联等6家单位共同签署《未成年人权益保障多元化解机制框架协议》,搭建区域性的未成年人保护平台;建立“反家暴响应联动机制”,强化日常风险筛查预警,三年来联动处理20余起家暴类纠纷,防止“小变大”“民转刑”,阻断恶性转化案件。
从“一颗种子”到“满园芬芳”:司法保护效能的提升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鼓楼法院旁边的力人学校礼堂传来清脆的敲槌声——这是“守护少年的你”沉浸式法治教育活动的其中一站。活动以模拟法庭为载体,将鲜活的司法案例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课堂,让孩子们在亲历法庭质证、辩论等全过程中浸润法治素养,于角色扮演间理解举证责任、程序正义等法律内核。当学生们穿上法袍敲响法槌时,不仅筑起“防止校园欺凌”的防护墙,更在具象化的司法体验中,让法治精神如阳光般渗入成长轨迹,在青少年心中播撒规则意识的种子。
在“沈某某猥亵儿童罪”一案中,法院依法判处被告人八年有期徒刑,并终生禁止其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相关工作。同时,通过司法建议推动社会治理,鼓楼法院针对校园欺凌、摄影师猥亵童模等问题,向相关部门发送司法建议,推动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文艺从业者黑名单”等制度,相关司法建议获省级优秀。
日前,在“五星花”融保护基地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数百位家长在法官及调解员的指导下完成家庭教育能力测试,随即收获包含行为分析、沟通技巧等内容的个性化指导建议。这一场景的背后,是“融保护特别卷”机制的创新实践——通过将未成年人心理评估报告、亲子沟通指导记录、家庭关系调解方案等关爱举措系统纳入专属卷宗,让散落的司法关怀化作成册的文字印记。如今,这些汇聚成册的“融保护特别卷”,正成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中可追溯、可优化的“成长档案”,让每一份守护都有迹可循。
此外,该院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每个社区投放“辛果热线·码上答”,上线“一诉一空间”微信小程序,创新“智慧屏远程关爱”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未成年保护工作线上线下全覆盖。值班干警在线解答居民群众法律咨询1500人次,线上线下开展普法活动千余场次,惠及数万名青少年和家长。
从“辛果”到“五星花”,改变的不仅是名称和机制,更是司法理念的升华。当法官们走出法庭,走进社区、学校、家庭;当判决书延伸出帮扶方案、调解室升级为治愈空间、社会各方力量汇聚在一起,司法的温度便有了更生动的注脚,“家与少年”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