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版)面对激化的矛盾,刘玲一方面向被告人阐明故意毁坏财物及发帖报复的违法性,另一方面细致认证被害人提供的赔偿明细,最终促成双方重新达成和解,并依法作出缓刑判决,实现案结事了。
针对涉未成年人及特殊群体案件,她践行“刑事审判不是冰冷的终点,而是社会关系修复的起点”理念,注重判后修复机制,联合检察院、民政部门联动帮扶,帮助破碎家庭重建生活。
由其牵头打造的“经法·未青春”品牌,通过法院开放日、模拟法庭等沉浸式普法活动,让青少年在研学中感知法律温度,播撒司法阳光,培育法治种子。
审判管理:
用数据导航,以制度赋能
作为审判管理的“智慧大脑”,刘玲的办公系统实时映射着审判动态,案件流程追踪、审判质效评估、案件评查……每一天刘玲都要与各项数据打交道,并及时作出预警提示。
“申请执行率较高,请着力提升调解协议履行率”“长期未结案风险预警,请承办法官限期反馈”……她像一位“数据侦探”,每月发布《审判执行运行态势通报》,精准定位质效短板,并提出对策建议。
她的管理智慧更体现在制度规范上,制定“百场庭审进基层”活动方案、《案件评查工作实施细则》《服判息诉工作指引》等院级文件,发布《关于规范全院结案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案件办理流程,助力提高审判执行质效。
同事们笑称:“刘庭长的通报比‘天气预报’还准时,但有了她的‘导航’,办案心里更有底了!”
调研信息:
笔耕不辍,传递司法“好声音”
走近刘玲的办公桌,除了成堆的卷宗,还有《刑事审判参考》《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汇编》等专业书籍,书页间的卷边折痕是她思考的见证。她常说:“办案是‘治已病’,调研是‘治未病’。”
她撰写的《司法辖区内三个功能区涉诉矛盾纠纷情况的调研》形成工作专报后,被副市长、宿迁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张辉同志批示肯定。主笔的《曹某东诉尹某安民间借贷纠纷案》入选人民法院打击通过虚假诉讼逃废债典型民事案例,与同事合作的《执行程序中的居住权问题审视与保障路径》获评2024年省法学会房地产法学研究会优秀奖。
仅2024年,她带领团队发布《经法专刊》7期,编发稿件65篇,报送各类征文9篇(3篇获省级奖项),选报典型案例79个(4篇被省市级采用)。
褪下法袍的刘玲,是同事公认的“生活家”。办公桌上的绣球盆栽是她亲手栽种,电脑旁儿子送的卡通摆件承载着亲子时光的温度,工作之余的有氧运动和趣味文案的阅读,则是她精心调配的“生活配方”。
“裁判文书需要理性,但裁判者必须保持情感温度。”这位法槌在手的复合型法官,始终践行着专业与共情、规则与温情的平衡哲学。
正如那株蓬勃生长的绣球——根系深扎审判实践的土壤,枝叶舒展司法人文的绿意,在守护公平正义的征程中,绽放出理性与温度交融的法治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