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提笔写这封感谢信时,这九年的回忆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李法官不止一次打电话鼓励我,一笔笔救助金也像黑夜里的一束光,将我们全家从黑暗中拉了出来……”
这是一封来自被救助人孙某的感谢信,感谢的是江阴法院司法救助举措。
点亮黑夜的一束光:
从“揪心事”到“暖心事”
9年前,为了挣钱养家,孙某的丈夫徐某前往新疆打工,就在工程结束要返家之际,因天气寒冷,丈夫与另外两名工友在雇主提供的宿舍内用铁皮桶焚烧木材取暖,三人均喝了点酒,睡觉时忘记熄火而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第二天被发现时徐某已经死亡,另外两名工友经抢救脱离危险。
噩耗传来,孙某的天塌了:家中有三个女儿要抚养,婆婆身患癌症,公公为肢体二级残疾人,自己也身患重病,需要长期吃药调理,“顶梁柱”没了,这一大家子怎么活?
孙某将雇主及两名工友告上了法庭,江阴市法院按照各自的过错,判决雇主要承担90万元的赔偿,另外两名工友各承担13万余元的赔偿。
“然而案件胜诉的喜悦碰到了执行期间的困难和无奈,我们一家都感到无助和绝望……”孙某在感谢信里写道。
原来,由于几名被执行人生活困难,法院用尽执行手段,只执行到10万余元,这些相较于孙某家应得的赔偿和所遇到的困难,杯水车薪。
江阴法院启动司法救助程序。一方面,执行法官依法从快完成救助流程,另一方面,江阴法院向“暨阳司法救助协会”申报救助金。很快,一笔5万元的救助款到位,缓解了孙某家生活困难的状况。
据悉,江阴法院已为孙某家庭连续4年申请5万元暨阳救助金,随着女儿们渐渐长大,家庭经济困难有了缓解,孙某也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
摸着石头过河: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大量案件涌入法院,执行案件数量也水涨船高,对司法救助的需求日益增大,”回忆起暨阳救助协会的成立,江阴法院副院长陶晓东回忆道,“当时国家司法救助经费金额受限、来源单一,不少经济困难的当事人难以获得充分救助。”
江阴为全国县域经济、民营经济示范市,民营经济贡献了江阴市70%以上的GDP和税收、8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产值、90%以上的企业数和就业数。
江阴法院充分利用该优势,在前期走访调研、协商研讨的基础上,2012年1月,联合江阴市工商业联合会、江阴市总商会、江阴市青年商业联合会成功搭建“法企”司法救助沟通协作连心桥——成立了“江阴市暨阳司法救助协会”。
“协会成立之初,江苏新暨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华宏集团以及江阴众和电力仪表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和40余位民营企业家加入了协会,”陶晓东说,“当时协会的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民营企业捐赠及孳息。”
2012年3月26日,暨阳司法救助协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当日,协会向三名申请执行人拨付了首期救助金各1万元。
“这样的救助不仅体现了法治的力度和温度,也让我们这些企业家践行了责任与担当。”江苏新暨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暨阳救助协会首任会长叶卫春表示。
在探索司法救助多元化的道路上,江阴法院做实做细“应救尽救”,织牢织密“法院联动,企业支持,多方参与”的大救助格局,让司法救助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
考虑到江阴市民营企业分布呈现“村比镇富,镇比县富”的特征,江阴法院力争党委支持,通过市人大、政协领导多次在司法救助工作座谈会上动员,江阴市利港镇、周庄镇、青阳镇、华士镇等8个镇政府,澄江街道、云亭街道、夏港街道、申港街道4个街道相继成为协会会员。截至2024年,已有60余家民营企业和40位民营企业家加入协会。
把民心工程做实:
从“当下救”到“长期帮”
在“暨阳救助基金”这项机制上,江阴法院力求一个“实”字。
暨阳救助基金建立时,共收到59家民营企业捐赠551.5万元,资金的管理问题同步提上了日程。江阴法院出台《江阴市暨阳司法救助金管理办法》,对救助原则、对象、标准、程序及监督事项进行明确规定。
“救助金的拨付、发放工作,必须由案件承办人、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层层把关、审核。”江阴法院执行法官金建东介绍道,“我们会确保救助金按时全额发放到申请人手中,让救助金真正发挥作用,提高申请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优化暨阳救助协会的管理上,江阴法院先后出台《江阴市暨阳司法救助协会章程(修订)》《江阴市暨阳司法救助协会选举办法》等,自上而下、自内而外不断健全完善协会的各项工作机制。
“我们要坚持救急与纾困并重,秉持‘一次救助,长期关怀’的工作理念,努力做好司法救助工作‘后半篇文章’。”全国政协委员、现任海澜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暨阳救助协会第二任会长周建平表示。
为此,江阴法院积极协调争取地方党委政法委、妇联、教育部门、社区、心理协会等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参与,探索建立“司法救助+跟踪回访”机制,坚持把“解一时之困”延伸为“长期关注关怀”。对已办结的司法救助案件,通过电话回访、上门走访等形式,关心被救助对象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情况,积极帮助被救助对象解决遇到的困难,持续传递司法温情。
2012年至2024年,江阴法院通过暨阳救助基金累计向137件执行案件中204名申请救助人进行了救助,金额达277万余元。
“暨阳救助基金”救助机制也在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开展的2024年司法救助创新实践优秀成果评选中获评二等奖,系我省唯一入选的基层法院。
十年磨一剑,砥砺再前行。“此次入选‘司法救助创新实践优秀成果’是对我们之前工作的肯定和鞭策。”江阴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陆晓燕说,“我们将继续在司法救助工作领域深入探索、积极创新,让多元化救助方式常态化开展,持续做好被救助人回访和救助金的回转工作,努力实现司法救助现代化,彰显人民司法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