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首个“长江水上公共安全共同体”、3年涉砂涉污案件“零发案”、长江干流张家港段水质稳定在Ⅱ类,支流断面优Ⅲ比例达98.3%、警民联动的生态岸线修复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自《长江保护法》全面实施以来,张家港市公安局积极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不断擘画长江生态新图景。
4月22日清晨,长江张家港段碧波荡漾,8架搭载北斗定位的无人机如轻盈的江鸥掠过水面,沿着80余公里岸线展开智能巡航。这些“空中卫士”传回的实时画面,在张家港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的“智绘长江平台”大屏上动态拼合,织就一张全天候、立体化的安防网。
“作为智慧警务的神经中枢系统,‘智绘长江平台’深度耦合案件智能分流、全域感知汇聚、可视化指挥决策、大数据深度研判五大引擎,织就‘天眼瞰江、地网锁岸、人机共融’的立体防控网络。”张家港市公安局政委陆斌介绍,该平台不仅有机整合了海事、长航、边检、环保等12个涉江部门视频资源,更创新打造数据镜像系统,为长江大保护联盟成员开辟专属数据通道,实现沿江治理要素“一屏纵览、智能分拨、云端协同”。基于“万物智联”理念,600余套智能全结构化摄像机、双光谱热成像阵列与AR鹰眼矩阵组成的感知集群,在长江岸线编织起全域覆盖、全时感知的智慧天网。
今年以来,“智绘长江平台”深度嵌入“今日张家港”城市服务App,市民随手拍下的江面油污、违规垂钓等线索,3分钟内就会转入处置流程。4个月内,平台累计接收群众上报信息850余条,98%的隐患在萌芽阶段得以化解,这种“云端智眼+空地联巡+全民共治”的模式,正重塑着长江大保护的新格局。
水岸协同
共建水上安全共同体
水域治理,协同是关键。在张家港江段打造的长江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就是张家港市公安局构建“长江水上公共安全共同体”的创新尝试,通过“水岸一体、全域联防、共融共治”的水域治理新模式,长江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集结长航公安、水政、渔政、边检、海事等多个部门协同作战,不断扩大水域协作治理“朋友圈”,打通长江生态共护、隐患共治、联动共防的“最后一公里”。
为凝聚各方合力,张家港公安以“两法衔接”机制为纽带,加强与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海事等行政部门沟通协调,整合各方执法资源,深化长江联巡、联查、联打、联治;深化与检察机关的司法衔接与协作,会同人民检察院签订工作意见、设立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刑事案件侦办,加强全流程监督。同时,强化江地警务协作,与长航公安建立协同打击机制,针对重大疑难案件,在技术支撑、案件协查、联动查缉、联合抓捕、人才培养等具体环节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执法监管信息的互联共享。
如今,联勤联动高效出警、执法案件现场移交、司法案件链式衔接,成为长江张家港段“共抓大保护”的工作常态。今年以来,多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800余次,全江段涉水违法行为处置效率提升60%,行刑衔接效率提升近40%,构建起“发现—处置—闭环”的高效执法链条。
碧蓝赋能
打开生态治理新格局
今年3月,每天早上8点,蓝盾护江志愿者协会“生态义警”、锦丰镇久生村老村长董建洪都要为一只身形纤细的小白鹭送早餐。
“按照惯例,救助完的候鸟应该放归大自然。可放飞之后,小白鹭又回来了,还真把警务站当成了家。”董建洪说。
基于张家港市公安局创新构建“生态警长+生态义警”二级架构,现有1650名像董建洪这样经过专业培训的生态义警,在35名生态警长的带领下,依托6个沿江派出所的14个警务站、室和生态保护点,日夜活跃在长江守护第一线。
“生态警长队伍由专业警种骨干与长航公安精锐联合组建,义警方阵则形成了‘碧+蓝’的多元组合——既有汇聚老村长、退捕渔民等经验丰富的乡土力量组成的‘碧水先锋队’,更有广泛吸纳长三角区域内高校科研团队、环保机构组建的‘蓝盾专家团’。”张家港市公安局食药环侦大队大队长王克表示,这种“产学研用”的专业矩阵的融合创新,使生态岸线修复精准施策、水域综合治理智慧升级、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推进,构建起多维联动、协同增效的生态治理新格局。
随着震旦鸦雀重返双山岛、刀鱼种群数量稳步回升,保护策略从刚性执法转向精准修复,春季增设的12个湿地巡护岗为候鸟搭建“中转驿站”,夏季投入的无人船搭载多光谱传感器开展水质动态监测,秋季联合科研团队进行的生物多样性普查已记录1216个物种。最新生态评估显示,经过5年系统治理,长江张家港段生态岸线占比提升至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