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四特”精神勾勒信访为民底色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5月14日A03
日期:05-14
本报通讯员 陈俊秋
信访工作是社会矛盾的“晴雨表”,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如何将“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做好,高邮市以“四特”精神铸就信访干部的为民本色,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信访工作一线绽放异彩。
以“特别能吃苦”磨砺担当品格。面对年均接待群众3000余人次、处理信访件1000余件的工作强度。高邮市信访局强化“五加二”“白加黑”工作响应机制。针对农民工欠薪季节性信访高峰,成立“欠薪工作专班”,集中整理卷宗、协调部门推动化解。今年年初,处理18起欠薪集体访问题时,该局要求“欠薪工作专班”白天在事发地倾听诉求,晚上在接访综合会议室进行核对账目,把所有被欠薪农民工的工资款核算清楚。当看到老张用布满老茧的手数着钱时,那些熬红的眼睛、沙哑的嗓子都化作了欣慰的笑容。
以“特别能战斗”锻造攻坚本领。面对信访积案当中的“硬骨头”,高邮市信访局强化“一案三诊”机制。初诊摸准“病根”,会诊开准“药方”,复诊巩固“疗效”。近年来,化解的多起十年以上积案中,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有民间借款、征地拆迁纠纷等,每个案件背后都是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该局像外科医生做手术般精准施策,既维护法律尊严,又传递信访温度。
以“特别能忍耐”涵养为民情怀。面对个别群众的误解甚至过激言行,高邮市信访局接访窗口推出了“情感缓冲五步法”:倾听时做情绪的“消音器”,记录时当诉求的“转换器”,解释时化政策的“翻译器”,调解时成利益的“平衡器”,回访时做温暖的“传感器”。把信访窗口既作为来访群众的“出气筒”也作为“减压阀”。曾有位来访者连续十多次在接待窗口情绪失控。接访员始终以“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暖心、一颗耐心倾听、一腔真诚沟通、一句好话相送”,最终用真诚换来理解。这种忍耐不是软弱,而是对职业的忠诚,是对群众的那份将心比心。
以“特别能奉献”诠释初心使命。信访干部的奉献藏在群众看不见的地方,是办公室加班不熄的灯光,是错过孩子家长会的愧疚,是节假日永远“在线”的状态。要做好这份工作,高邮市信访局要求接访员必须树立“三不”原则:不生气、不较劲、不放弃。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付出,让无数农民工拿到了血汗钱,让企业改制职工遗留问题得到化解。当看到信访人送来“为民解难”的锦旗时,所有的奉献都化作了继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