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标尺”与“调解暖流”共振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5月14日A03
日期:05-14
本报通讯员 朱艳红
自2022年5月1日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信访工作条例》正式施行。通过3年深耕,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全面落实《条例》要求,推动信访事项依法化解、实质化解。
“五公分厚单据”背后的法治突围。“这些治疗单据记录了我一年多来的治疗历程,后续康复还要花钱,公司补偿方案实在难以接受。”在鸿山街道综治中心,59岁的物业保安夏某翻开五公分厚的医疗记录。因工致九级伤残的他,面临退休前就业能力下降与持续医疗支出的双重困境,双方历经多次磋商未破局,矛盾呈信访升级态势。
“法律是底线,善治是答案。”鸿山街道深入贯彻《条例》“坚持依法按政策解决问题”核心要求,启动“信访+调解”双向赋能治理机制,依托信访法治化流程,对夏某的诉求进行法律风险评估,同步激活“访调对接”机制,联合鸿山司法所、法律援助等专业力量,以“桢红调解室”为枢纽平台,创新“驻点律师+法律会诊”工作机制,精准把控法律尺度,全面强化调解工作的法理支撑和程序权威。在调解过程中,驻所律师通过“法律条款+案例解读”向物业公司释明法律后果,调解员从人文角度向双方剖析夏某面临的现实困境,最终经过调解,夏某与物业公司纠纷成功实现诉前“零成本”化解,双方达成书面调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该案例的成功化解是鸿山街道深化《条例》实践的缩影,生动诠释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成效。3年来,鸿山街道推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60起,2024年成功调解硕放法庭分流案件14起,打造“预防在网格、化解在社区、巩固在源头”的治理新样板。
法治标尺丈量民生温度。从一纸《条例》到万家灯火,鸿山街道用三年实践证明:当“法律标尺”丈量出公平正义的刻度,当“民生温度”浸润进矛盾化解的肌理,基层治理便能实现“预防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理想图景,真正让法治阳光照亮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