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司法解亲情死结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5月13日A06
日期:05-13
本报通讯员 贺雪 本报记者 王晓红
近日,随着原被告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一起因意外身故引发的长达两年的债务纠纷在司法温情中消弭。
2023年7月某天上午,李某向亲戚王某借了2万元,未曾想当天下午李某就意外溺亡。债务无法清偿,今年4月,急于用钱的王某无奈之下将李某的父母、妻子及幼子诉至沛县法院。
承办法官调查后发现,双方本是多年亲近的亲戚,且李某家庭困境重重:李某父亲患癌需长期治疗,母亲务农收入微薄,四岁幼子尚需抚养,全家经济已到“举债治病、入不敷出”的困境。
“一边是法律明确的清偿义务,一边是急需帮扶的困境家庭,更是血脉相连的亲情羁绊。”该院法官助理段俊生意识到,简单判决可能会让两个家庭彻底反目,“柔性司法”方能解开这个“情理法”的死结。
首次调解在李某母亲的菜地里展开。“我知道儿子去世了欠钱该还,但老头子治病已经借了一屁股债,实在拿不出啊。”“不是逼他们还钱,只是家里也急等着用钱。”面对各有苦衷的双方当事人,段俊生没有急于宣讲法条,而是带着书记员曹帅开启“双线”走访。
在王某家中,段俊生以亲情为切入点,引导其换位思考。在李某破旧的堂屋里,段俊生摊开民法典继承编条文向李某家人详细阐明“继承人需在遗产范围内偿债”这一法律规定,劝说其接受“还款”事实。
此后的两个月,承办团队多次往返县城与乡村,联动当地村委会与原被告面对面沟通、背对背协调,一点点弥合原被告双方的分歧,原被告双方终于达成调解协议:原告王某自愿减免部分债务,剩余款项由张某父母、妻子分期偿还。一场可能升级的矛盾在司法温情中消弭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