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各方力量浸润高墙,当迷失灵魂重返社会,面对挫折时的坚韧,照向黑暗处的光亮:教育改造罪犯的起点可以在哪里,而终点又能通向何方?那些曾经错位的人生,历经高墙内外的接力救赎,将新生的叙事延伸至烟火人间,努力拼凑出告别过去的全新篇章。
    
    “我这本事你们可不能去学!”
    
    清晨六点,整个街道还裹在灰蓝色薄雾里,街边工地里发出了第一声降尘提醒。陈某(化名)拿起勺子撇去汤锅里最后一丝浮沫,案板上早已醒发的面团在潮湿空气里泛着柔润的光。
    “陈老板,两碗油泼扯面!”卷帘门刚推上去半截,戴着安全帽的工人就猫腰钻进来。陈某认得这是附近工地的老李,棉布手套还沾着前日砌墙留下的水泥点子。
    “您要的辣子多。”陈某把面碗端上桌时,红亮亮的辣油还在滋滋作响。老李掰蒜头的动作顿了顿:“这味儿正,跟俺们老家巷子口那家老店一个样。”“确实香!陈老板,哪学的手艺!”陆续进店的食客也附和了起来。
    陈某笑着说:“我这本事你们可不能去学!”随着食客的笑声,陈某思绪也回到了从前。
    13年前,陈某因故意伤害罪在溧阳监狱服刑。最初,他情绪低落,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但在民警谢志超的逐步引导和鼓励下,他重新找回了希望。服刑期间,陈某向民警表达了学习谋生手艺的愿望。由于改造表现出色,他被推荐参加了监狱的“中式面点师”培训班。六个月后,他获得了初级面点师证书,并参加监狱的创业辅导班,而这也为刑满后开家小店打下了基础。
    “支付宝到账8元。”工友吃完后自觉付账,陈某继续埋头忙碌,尽管劳累,可他内心感到满足。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让陈某感受到新生活的温暖,每一笔到账的提示音都像是对这份辛勤付出的肯定。
    “我已经刑满2年了,和老婆开了一家小面馆,吃喝房租都够了,以后还会越来越好。我想谢谢溧阳监狱的警官,是他们点醒了我,也是他们帮我找到了人生方向。请小煜帮我转达。”今年1月,陈某在“江苏监狱”微信公众号上留言,由衷表达了自己的感激。
    “摘掉标签,不是捂住别人的嘴”
    
    “犯法的代价有多大,经历过的我们比谁都清楚,因此出去后更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规规矩矩做人,脚踏实地干事……”江宁监狱临释罪犯回归帮教活动上,迟某(化名)作为监狱请来的“特殊代表”,深有感触地进行了分享。
    谁曾想到,五年前的迟某还是台下的被帮教对象。六年刑期,让他从一个只会用“拳头”沟通的刺头变成了一个懂得反思与改变的成熟个体。在民警的教导中,他彻底想明白了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伤害,并主动在服刑期间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提升自我认知。他的转变从“学会道歉”开始,就像他在日记本里写下的:“原来说‘对不起’比挥拳头难,但更有力量。”
    刑满前一晚,迟某将自己的日记上交:“不带走了,出去写新的!”次日清晨,走向家人的不再是当年的萎靡少年,而是眼中充满坚毅的成年人。
    原本以为只要足够努力,生活就是越来越好,但现实打了迟某一个措手不及。“监狱出来的,手脚能干净?”刑满释放后不久,迟某凭借在服刑期间学习到的专业技能,到一家电子加工厂上班。他手脚利索,干活勤快,出色地完成工厂每月的加工任务,可他的优秀业绩却因曾经的罪犯身份被打上可疑的标签。面对猜疑,迟某最终选择了辞职,并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有手有脚的,干什么不行!咱兄弟俩一起干!”当哥哥满是老茧的手拍在迟某肩膀,震碎了他内心最后一丝犹豫。当晚,迟某再次想起那本见证了自己重生的日记,一段段对回归充满信心的文字不断浮现,监狱民警和帮教志愿者的教导与鼓励仿佛仍在耳旁。他拿起手机,发了一条朋友圈:“我要用我的行动,打消所有人的质疑!”
    随后的一年里,迟某跟着哥哥一起搞家装生意。兄弟俩因为吃苦肯干、诚实守信,逐渐在当地闯出了知名度。街坊和客户谈起热心肠的“小迟”逐渐多了赞美之词。
    “想要摘掉标签,不是捂住别人的嘴,也不能逃避,而要在正道上慢慢努力……”迟某真诚地回答着临释人员的提问。
    “看到你能踏实工作,我们也就放心了。希望未来的日子里,你能越来越好。”迟某曾经的管教民警在帮教活动结束后向迟某祝福道。迟某此刻热泪盈眶,深深鞠了一躬。
    “感谢!穿警服的亲人!”
    
    “叮铃铃……”
    司法所接线员刚拿起电话,那头便传来一阵抽泣:“您好,我的父亲是一名刑释人员,他现在身患重病,想申请与南京监狱管教民警见最后一面……”不同寻常的请求引起了司法所安置帮教工作人员的注意。经了解,电话中提出申请的曹某(化名)突患重病,想要在生命最后之际向帮助过他的人表达一声感谢。
    时间回到8年前,2017年2月,南京监狱在摸排罪犯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子女情况时,发现曹某自服刑后,两个孩子因无人监护,处于失学状态,生存困难。“得不到教育,就会流向社会,说不定就会和我一样……”曹某陷入自责而无法安心改造。
    恰逢江苏省监狱系统针对罪犯未成年子女启动“阳光帮扶”政策,南京监狱决定前往曹某家乡送上帮扶,并通过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妥善解决了曹某两个孩子的入学问题。
    2021年刑满释放后,曹某在社区开办的面包房找到了工作。然而重启的生活刚有一些起色,2023年初,曹某确诊肝癌晚期,治疗费用掏空了他本就不厚的积蓄。同年11月底,曹某的大女儿职高毕业,最终被连锁酒店录用。此刻,曹某心中的牵挂少了一分,但自知时日无多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当面感谢那些“穿警服的亲人”。
    在收到司法所转递的函件,了解到曹某正身患重病躺在床上无法自理时,南京监狱决定对曹某开展实地回访,一方面了解其刑释后生活情况,另一方面也想了却这份特殊的心愿。在志愿者的陪同下,监狱民警看到了躺在病床上的曹某。“日子正在变好,孩子也都很优秀,希望你也能努力与病魔抗争,继续完成当个合格父亲的承诺!”
    曹某拉着民警的手,感激道:“曾经在你们的帮助下,我获得了重塑人生的信念,现在不管结果如何,我会带着这个信念继续努力……”
    延伸帮教没有终点
    
    “张警官,我回家这些日子整夜整夜睡不好……我感觉没人能理解我,我该怎么办?”今年2月,刑满仅半年不到的刘某(化名)突然寄信至浦口监狱,表达了对狱外生活的不适应,透露出浓烈的厌世情绪。
    接信后,浦口监狱立即通过当地司法局与刘某取得联系,组织心理矫治民警通过电话对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刘某现在的情况是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光靠干预是不够的,需要配合药物治疗。”监狱民警发现了事情的严重性,便主动联系刘某母亲,建议她陪同刘某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我女儿没病,她就是作!”刘某母亲不能接受女儿患病的事实。
    “如果得不到好的治疗,可能会让她重蹈覆辙。”民警的担心得到了当地司法局的印证——他们已经连续2月未能见到刘某本人了。浦口监狱当即决定对刘某开展一次实地走访延伸帮教。
    “她的病情还是比较严重的,服刑期间就有过治疗,生活中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在接触过程中要注意她的情绪变化。”在司法所延伸帮教会上,浦口监狱民警介绍着刘某服刑期间的表现。
    “知道刘某身世复杂,有精神疾病,但没想到这么严重。你们提供的信息对我们安置帮教很有作用。”司法所工作人员一边记录一边感慨。会上,司法所表示一定会加强对刘某的帮教,助她走出困境。
    “张警官,我妈已经带我去过上海了,我的病情不算严重,开了一点药,现在已经能睡个好觉了。”4月初,刘某再次来信,提及最近的状态已有明显改善,并对倾心帮助的监狱表达了感谢。
    早在五年前,浦口监狱就在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上做出有益探索。
    “回家了,但没有家人了。”2020年4月,陈某(化名)走出浦口监狱大门时,面对的是人去楼空的冷寂——妻子携女另组家庭,七旬老母寄居兄弟家中。自我封闭的两个月里,当地司法局安置帮教工作站通过村委会摸清情况,联合监狱民警展开心理干预。曾经的管教民警李万泉在帮教电话中一针见血:“你脚下已是新起点,何必困在过去的泥潭……”
    这场对话成为陈某命运的转折点。2020年6月,他结合自己的特长开启创业尝试,最终在“新农人”这条正能量赛道上找到方向。而随后,一条记录资助见义勇为者家庭的视频引发关注后,他敏锐捕捉到家乡所在地的公共安全缺口——听闻“如果有个救生圈,我儿子可能不会死”的泣血之言,他便耗时半年自费在家乡河道布设了622个救生圈、39根救生杆,获得大家的一致称赞。
    不久前,陈某写了一封信给监狱,诉说了自己的现状。这个曾迷失方向的刑释人员,用三年时间将自己活成了“流动的救生圈”——既守护着陌生人的安危,更托举起无数迷途者重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