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珊
    本报记者 翟敏
    “多亏法官耐心调解,不然真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现在有了白纸黑字的协议,心里踏实多了!”工人代表感慨道。
    服装厂经营者也坦言:“法院没有‘一判了之’,而是帮我们想办法渡过难关。我们一定按约履行,尽快结清工资,以后也会依法经营。”
    近日,靖江市法院生祠法庭成功调解一起群体性讨薪案件,帮助18名工人与某服装厂达成调解协议,妥善化解了劳资矛盾。从朝阳初升到太阳西斜,7个多小时的调解就像一场司法马拉松。生祠法庭通过耐心疏导、释法明理,既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为企业经营争取了缓冲空间,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据了解,某服装厂因连年亏损,拖欠18名工人工资累计达53万元。工人们多次讨薪未果,集体提起诉讼。考虑到涉及人数较多、矛盾易激化,生祠法庭立即对该批量劳动争议纠纷启动“涉民生案件绿色通道”,优先立案、优先调解。
    “今天不解决我们就不走了!”清晨7点,18名情绪激动的工人早早聚集在生祠法庭门口,法庭提前1小时开门接待。在梳理案情后生祠法庭发现,服装厂经营者并非恶意欠薪,而是受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订单减少、成本上涨,最终陷入经营困境,短期内无力一次性付清工资。若简单判决,可能导致企业彻底停摆,工人权益反而难以落实。
    生祠法庭审判团队决定开展“马拉松式”调解。调解过程中出现多次激烈交锋,服装厂经营者反复表示因经营不善无法一次性支付所有工资,公司账户上一分钱也没有,如果调解的话希望给予10年的还款时间。工人代表情绪激动:“我们都五六十岁了,等不起10年!”
    调解一度陷入僵局。鉴于此种情况,审判团队决定分而化之。
    经过沟通,部分工人表示愿意接受调解,但是希望还款年限可以缩短,还有部分工人表示希望经营者一次性还款。由于意见不统一,法官决定采取“背靠背”方式调解,先与工人代表沟通,向工人详解诉讼风险和执行难度。随后,法官与经营者分析利弊,向经营者释明法律的相关规定,强调拖欠工资的法律后果,同时告知经营者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刑事风险。
    经过4个多小时的反复沟通,法官提出“分期支付”方案,原、被告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服装厂分6年支付全部欠薪,首期款项于签订协议后当年年底支付。
    在双方都愿意签署调解协议后,审判团队组织工人们厘清劳动报酬的具体数额,在核对欠条、已付劳动报酬等证据材料后,列表逐个与劳动者核实并确定最终的工资数额,力求精确到个位数。
    经过法庭干警的耐心调解,这场涉及50余万元的劳动报酬纠纷终于画上圆满句号。服装厂经营者与工人们达成6年分期还款协议,让这场持续两年的“讨薪拉锯战”得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