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骨干集体按下“暂停键”后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5月09日A03
						
							
日期:05-09
							
							
						
					 
					
						
							
                               
    
    本报记者 陈坚
    本报通讯员 张珊
    “我们公司24名技术工人都要离职了!”电话里,某新能源科技企业负责人声音颤抖,“我们公司生产的是高精度产品,没有这些技术骨干很难继续生产,我们公司该怎么办呀?”
    原来,这家手握核心技术的“潜力股”企业,因前期研发投入大、回款周期长导致资金链吃紧,24名职工的工资被停发。多次协商无果后,职工们选择了暂停工作,直到给出满意解决方案。
    听完企业负责人打来的电话后,无锡市惠山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相关人员根据惠山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裁审一体化”机制,第一时间联合区法院、区仲裁委提前介入,了解纠纷起因,研判化解方案。
    “群体性欠薪纠纷涉及人数多、金额大,若单纯依靠诉讼方式解决,将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效果也不一定好。当务之急是缓和员工的情绪,尽量保障企业正常生产,一旦企业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员工追回工资的希望更加渺茫了。”会议室里,惠山法院劳动争议审判庭法官分析道。
    “先组织调解试试!”几天后,职工代表、企业负责人一起出现在了调解室里。几番沟通下来,工作人员发现,其实部分职工的离职意愿并不是很强,只是希望公司给个满意的说法,还是有较大的调解余地,于是现场趁热打铁话家常、讲案例、析利弊。
    最终,5名技术工人在劳动仲裁前与企业达成了和解协议,决定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由于其余19名工人对工资计算方式还存在争议,案件进入劳动仲裁程序。
    仲裁阶段,在法院的指导下,仲裁委工作人员积极组织双方交换证据、查明案件事实,聚焦工作计算方式争议点,积极制定方案,最终成功确定了分期付款的总体调解思路。依托该调解思路,9名员工在仲裁阶段与企业达成了调解协议。
    技术骨干的陆续回归,为企业恢复经营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企业发展慢慢步入了正轨,这也让剩余的10名技术工人看到了更清晰的希望。最终这10名工人也得到了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顺利与企业签订了调解协议。
    至此,这起涉及24名职工的欠薪纠纷经过三个阶段的调解,终于得到了圆满化解,案涉企业也成功恢复了正常生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