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扬州“拘调衔接”多元化解矛盾纠纷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5月07日A05

日期:05-07
字号:
版面:第A05版:江苏警界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年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8起,履行纠纷款项1417.5万元,司法拘留执行率、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类的行政拘留率分别下降了30%和25%……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扬州市公安局以“抓前端、治未病”为导向,创新打造以市拘留所为主导的“法院-拘留所-派出所”一体两翼“拘调衔接”矛盾化解新机制,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司法蓝”遇上“枫桥红”

“教育+威慑”双核驱动

扬州市公安局推动市拘留所转型升级为“矛盾化解中枢”,突破传统职能边界,联合市法院、司法、律协及相关警种等多方力量,构建“拘所+N”协同治理新平台。

“我们先期建立线上联调通道,通过‘警示宣教+云端调解’等工作进行拘前教育和调解,在裁决前通过播放‘监所一日生活制度’‘在拘人员悔过视频’等警示宣传教育片让当事人直观感受法治威严,目前已有11起案件因拘前调解成功而不再执行行政拘留。”面对协同治理新平台带来的好处,试点派出所广陵分局汶河派出所办案民警深有感触。

据了解,扬州全市11家试点派出所依托社区警务网络提前介入,联合社区网格员筛查高风险对象,对债务纠纷、家庭矛盾等可能升级为治安或刑事案件的矛盾,开展定向排查,推送至市拘留所启动“预防性调解”,引导当事人算好人生“七笔账”。截至目前,11家试点派出所基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80%以上。

在针对劳资矛盾等“执行难”问题时,法院将司法拘留的“强制威慑”转化为“调解动能”。对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提请市拘留所介入启动“预拘留教育”,通过模拟拘留场景、普法宣传促使其主动和解。2024年下半年,在邗江法院试点设立派驻式“拘前谈话室”、市拘留所与高邮法院搭建“云上调解”平台,通过前置调解、云端联调等方式,拘前成功化解矛盾30余起,30%的被执行人经教育后主动履行,执行案件化解周期缩短40%,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降低了司法成本。

从“对抗”到“对话”

全周期治理的温度实践

2024年12月,高邮某服饰公司负责人陆某因拖欠69万元薪资被拘。管教民警使用“四心工作法”(耐心倾听、真心关怀、细心分析、热心开导),结合“亲情、事业、法理”三重劝导,最终促使陆某于提前解除拘留出所当天全部结清欠薪。而这得益于扬州市公安局通过“情理法”融合的实践探索,构建了一套全周期治理模式。这一实践催生了制度性创新,2025年3月,扬州市公安局与市中级法院联合印发规范性文件,与全市各级法院建立矛盾调处协作阵地,全面固化拘前联动实践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周期治理模式中,针对不同类型矛盾,扬州市公安局建立分级分类处置机制:对因轻微违法被拘留的人员,拘留所联合法院、派出所启动“48小时内调解”快速通道,达成协议后经法院司法确认提前解除拘留。对非访矛盾,则借助所内矛调委员会平台,搭建由市拘留所牵头,相关部门、乡镇社区等单位参与的工作专班,实施“一人一策”重点攻坚。

这种全周期治理体系既包含“拘前联动”的预防性治理,又涵盖“拘中调解”的干预性措施,通过温度与力度并重的治理实践,真正实现了从对抗性管理向对话型治理的方式转变。

紧盯重点环节

“风险预警”与“长效治理”有机结合

去年以来,随着99名相关人员实现“出所即管理”的无缝衔接,63起重大隐患被消除在萌芽状态,这项创新机制的社会效益持续显现。

据了解,扬州市拘留所坚持新收拘人员入所必排,通过法律文书分析、办案人员案情通报、日常谈话教育、拘室动态掌握、被拘留人亲友沟通等“五大渠道”,全量采集矛盾信息,建立矛盾纠纷“一案一档”资源库。对重点隐患线索,及时与属地派出所、办案单位核实情况,为所内化解、风险定级、安全管理等工作提供准确信息支撑。

特别是针对矛盾未化解且存在风险的在拘人员,建立线上线下协同管理机制:线上依托市局相关平台提前预警风险,拘留所于释放前24小时反馈动态信息,管理中心即时派单压实属地责任;线下执行释放日当天“面对面”交接制度,确保相关单位无缝衔接。同步建立跟踪回访机制,通过民警和社区双重回访巩固化解成效,切实防范风险反弹和人员失管。

同时,扬州市拘留所立足社会治安防控大局,主动对接办案单位需求,通过建立“三色预警”等工作机制,对相关人员实施动态化、精准化管理。创新建立“4个维度15项指标”评估模型,围绕身心状况、现实表现、纠纷性质、化解结果等关键要素对相关人员和矛盾纠纷开展系统化评估,目前已精准识别高风险人员22名,落实重点管理措施47项,有效防范了“民转刑”案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