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法律集市”开到群众家门口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5月07日A03

日期:05-07
字号:
版面:第A03版:人物·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为进一步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切实提升群众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淮安市淮安区漕运司法所立足基层实际,创新服务形式,于近日在镇中心广场成功举办“法律集市”公益普法活动。此次活动以“农民工维权+反诈防骗”为主题,通过“摆摊送法”“以案释法”“互动答疑”等生动形式,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赢得广泛好评。

“法律集市”开张

普法摊位前人头攒动

清晨的漕运镇广场上,“农民工依法维权有保障”“防控反诈守护钱袋子”等横幅格外醒目。司法所工作人员、专职调解员、驻村律师组成的服务团队刚就位,便被闻讯而来的群众团团围住。

“你好,老板拖欠我半年工资,该咋办?”“接到‘公安局’电话说我涉案,要转账自证清白,能信吗?”面对急切提问,工作人员耐心倾听,逐一解答。活动现场还设置了法律知识展板、维权流程图解和反诈口诀漫画墙,不少群众驻足拍照记录。“这些口诀朗朗上口,我回去要教老伴背下来!”村民张大爷指着“三不原则,不轻信、不转账、不泄露”的防骗标语连连称赞。

维权案例实录

为农民工解“薪”愁

在“劳动维权”摊位前,调解员老成正向群众讲述一起成功调解的案例:去年底,漕运镇某建筑工地20余名农民工因包工头携款潜逃,近40万元工资被拖欠。司法所接到求助后,立即启动“援调对接”机制,一方面协助农民工收集劳动合同、考勤记录等证据,申请劳动仲裁;另一方面联合镇综治办约谈开发商,释明《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中“总包代发”的法律责任。经多方协调,最终由总承包单位先行垫付工资,农民工在春节前如愿拿到血汗钱。“维权不能靠蛮干,保留证据是关键!”老成结合案例,详细讲解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欠条书写等注意事项,并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来自云南的务工人员小李感慨道:“原来法律真有‘尚方宝剑’,以后干活心里踏实多了!”

反诈防线筑牢

揭穿骗局守护“养老钱”

“反诈宣传区”内,一块展示“冒充公检法”诈骗流程的展板引发热议。司法所小杨用本地方言还原了近期案例:镇上的周阿姨接到“上海警方”电话,称其涉嫌洗钱需冻结账户,要求将存款转入“安全账户”。正当她准备汇款时,被邻居提醒并联系了驻村律师。经核实,所谓“通缉令”是PS合成,所谓“警官证”是网络盗图。律师当场协助报警,避免了12万元经济损失。

“骗子剧本天天换,记住‘两不’保平安——不接陌生来电、不点不明链接!”小杨还列举了“虚假网贷”“养老投资骗局”等常见套路,提醒群众警惕“高额回报”诱惑。活动现场,司法所联合派出所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安装,帮助200余名群众开启来电预警功能。

调解“门诊”开方

巧解邻里纠纷促和谐

“法律集市”特设的“调解咨询处”同样热闹非凡。调解员老谢刚调解完一起宅基地纠纷,又接待了因噪音问题争执的王、李两家。“远亲不如近邻,各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从民法典相邻权规定讲到“六尺巷”典故,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谅解协议。

“没想到法律不光讲‘对错’,还教人‘和气’!”老王在调解书上签字后坦言。活动当日,调解团队共受理矛盾纠纷咨询17件,现场化解9件,其余均建立跟踪档案。

群众反响热烈

法治种子播撒乡土

据统计,此次法律集市活动累计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解答咨询300余人次,收集法律需求建议42条。漕运司法所所长表示:“我们将常态化开展‘法律赶大集’活动,下一步针对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土地承包纠纷等热点问题开设专题普法,让法治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底色。”

如今在漕运镇,“遇事找法”渐成风尚。司法所这支“法治轻骑兵”,正用脚步丈量民情,以专业传递温度,为平安漕运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动能。

(张成冬 芦子清 朱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