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挽救被“赠与”割裂的亲情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5月06日A05
日期:05-06
本报记者 翟敏
本报通讯员 润萱 金山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不仅仅是每个老人的愿望,也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但已年过九旬的王老夫妇不曾想到,自己有两儿两女,却在晚年时也陷入了无人照料的困境,甚至两度与儿子们对簿公堂。
这一切还得从几年前那份《赠与协议》说起。和许多老人一样,王老夫妇也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特别是随着两人年纪增长,老太太又患有老年痴呆后,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料。于是,夫妇俩将毕生积蓄的财产分别赠与了两个儿子,并分别签下了赠与协议,希望两个儿子可以给自己养老,但却为日后赡养埋下了祸根。
两年前,与小儿子一起生活期间,王老夫妇将大儿子告到镇江市润州区法院,要求撤销赠与;如今与大儿子一起生活,又起诉小儿子,要求其返还财产。每次来到法庭,双方情绪都十分激动,王老夫妇一口咬定赠与是附条件的赠与,儿子们则坚称赠与行为已完成,自己也从未不愿意承担赡养义务。
“我们就是想要个安稳的晚年。”在与王老夫妇深入沟通后,承办法官发现,老两口两度起诉,要回财产只是表象,根本原因在两个儿子对父母的财产分配有意见,进而影响对老两口的赡养。故判决前,法官一直就赡养问题与王老夫妇及其子女进行调解,但双方矛盾积压已久,均拒绝调解。
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赠与协议》,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合法有效。王老夫妇要求撤销赠与,返还财产,无事实和法律依据,故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
还没等法官进行判后调解,一拿到判决书的大儿子便将父母送到小儿子处。小儿子因家中装修也不愿意接收二老。最终,无处可去的二老只好到养老院暂住。
法官得知此事后立即与公安机关取得联系,并邀请心理专家、人民调解员一同前往养老院,对老两口进行情绪疏导和安抚。此后,老两口又提出上诉,想要回财产自己生活。
为从根源上解决老两口的赡养难题,润州法院迅速启动联动协调机制,在润州区委政法委的牵头下,与属地派出所、矛盾调处中心形成调解合力,并邀请亲属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参与,将王老夫妇子女召集在一起谈心谈话,引导他们敞开心扉将多年来的不满倾诉出来。
“父母含辛茹苦地把你们养大,如今他们老了,需要你们的照顾。”为解开兄弟姐妹间的心结,法官逐个了解情况,耐心劝导。
或许是亲情的力量,或许是法官和在场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打动了他们。经过多轮调解,兄弟姐妹终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愿意共同赡养父母,并在尊重王老夫妇意愿的基础上就赡养事宜达成一致。随后大儿子将王老夫妇从养老院接回家,这场因赠与而起、实则关乎赡养的家庭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