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最终,在“公益管理人”机制求同存异高效运转下,形成了企业偿债脱困、债务高效清偿、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稳定的“多赢”局面。
据淮阴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斌介绍,在一些破产案件审判中,面临诸多困境,如无财产支付中介机构报酬,管理人响应招募、主动履职的意愿较低,破产审判周期较长。由政府相关单位牵头组成清算组担任管理人,“公益管理人”机制重在破解上述难题。如今,“公益管理人”机制在实践检验中历久弥新,先后获评“全市政法单位十大品牌项目”“淮安市法治建设典型案例二等奖”,2024年6月挂牌成立全省首家“公益管理人履职中心”,一个专业化的破产资产处置淮阴“样本”正蓬勃发展。
解纷中心实体化
实现解纷“最提速”
“前段时间,我们通过诉裁调一体化商事解纷中心成功化解一起商事纠纷,前后耗时不到7天。这两家公司均是小微企业,资金压力相对较大,因索要咨询服务费未果产生纠纷,希望快速解纷。”淮阴法院民二庭庭长孙亚峰说,不久前,原告公司负责人来到该院诉裁调一体化商事解纷中心咨询,提及公司资金流转压力,希望尽快结案。
该案通过“诉裁对接”流程迅速移交解纷中心,经过中心仲裁员专业耐心的释法说理,双方握手言和并达成调解协议。仲裁员按法定程序当日即向双方出具仲裁调解书,该案在“法院+仲裁”模式下圆满解决。
孙亚峰提到的诉裁调一体化商事解纷中心,是2024年9月由区法院、区司法局、淮安仲裁委淮阴仲裁分会联合成立的解纷平台。
多元化解商事纠纷,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是市场所盼、企业所愿。2024年9月30日,在解纷中心成立当日,《诉裁调一体化商事纠纷快速解决机制》文件一并发布,该文件由法院、淮安仲裁委联合发出,通过建立健全与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形成信息共享、配合到位、运行规范的协同化解机制,实现诉讼与仲裁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进一步完善商事纠纷多元调处机制。
自实体化平台运行以来,通过仲裁调解各类商事案件152件,原先平均耗时45天的商事案件审理周期缩短至16天,实实在在增强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回应需求及时化
聚焦服务“最关切”
“家具公司不让取回设备,又拒绝沟通,请法院帮帮我们!”某设备公司负责人向淮阴法院求助。
该设备公司将两台激光封边机设备卖给某家具公司,定购合同总价款为100万元,家具公司在预支付30%货款后,该设备公司如约交付设备并完成安装调试。然而,在后续索要剩余货款时却屡屡遇阻,设备公司诉至法院请求取回两台设备,并希望法官组织双方调解尽快结案。
接手该案后,承办法官戴红丽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调解对接工作,了解到双方最大的障碍是信任基础差,对付款先后顺序、设备运输成本等问题争执不下。
是否可以搭建起双方的信任桥梁?既能迅速解纷,又能续合作之谊?几番思量后,戴红丽决定启动“有话好说”民营企业纠纷商会调解机制。
一方面,邀请有影响力的商会成员从中斡旋、共解纠纷;另一方面主控调解节奏,敲定方案细节。
在法官、商会成员的努力下,双方达成和解意见并现场履行,该案从受理到结案仅用时5天。
2024年以来,淮阴法院开展“法润民企”季度行走访服务企业活动,向企业发放“联系卡”,为企业化解劳动争议等纠纷13起;优化涉企诉讼服务,线下设立涉企立案专属窗口,线上搭建“优+”服务微信小程序;制定发布《关于为全区持续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办法》,持续在保全执行、平等保护投资企业合法权益、推动困境企业减负焕新等方面下功夫;出台企业《涉税事项办理操作指引》,开通办税绿色通道和专项服务,高效办理企业涉税事项62件;打造“知润淮商”品牌,加强“强种兴农”保护联系点建设,建立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点4个,依法保障农企健康发展;常态化开展涉企相关普法宣传、专业培训,积极回应民营企业和社会关切。
“我们将立足辖区发展特色,靠前一步、多想一层,充分发挥好司法审判职能,贯彻好全市重特大项目攻坚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部署,细致做实每一项举措、每一次问需、每一步办案,持续厚植营商环境法治沃土,助力营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让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并让更多民企成为‘常青树’,长出更多‘茂密林’。”淮阴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