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酸甜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4月24日A03
日期:04-24
黄爱荣
捧读着苏轼的诗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之态跃然眼前,我不禁想起他跌宕起伏却又满是烟火和诗意的人生。尤其那些与美食交织的片段,如同珍珠般散落于岁月的长河,让我感慨万千。
黄州城外,江水裹挟着黄泥汹涌奔涌,恰似苏轼彼时内心的波澜。当此境遇,苏子正蹲在茅檐之下,专注地与柴灶较着劲。陶罐里的猪肉咕嘟作响,热气蒸腾弥漫,他手持竹筷,仿若在这烟火雾气中挥毫泼墨。恍惚间,灶膛里噼里啪啦跳跃的火星,仿佛也成了他笔下肆意纵横的笔触,而不再仅仅是烹煮食物的热源。这位曾在朝堂意气风发的翰林学士,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此,却在这简陋的灶火前恍然惊觉,原来油盐酱醋竟远比奏折更能解构人生的百般况味,生活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质朴的烟火之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吟诵着这样的诗句,便能想见岭南的荔枝林里,苏轼置身其中的情景。荔枝如绛纱帐般层层叠叠,果皮在其间依次剥落。他仰头吞咽甘浆,那恣意畅快的姿势,与往昔在汴京殿前饮御酒时的庄重仪态截然不同。那些被贬谪的苦涩与艰难,在齿间竟化作清甜的汁水,浸润出这般疏狂洒脱的心境。荔枝壳层层堆积,形成一座朱红色的小丘,比起朝堂之上那堆积如山、满是权谋争斗的奏疏,反倒多了几分蓬勃的生气与自然的意趣。原来,口腹之欲与文人风骨,在唇齿之间,本就能够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汴河两岸的酒旗逐渐凋零,往昔的繁华盛景渐成追忆。而此时,江南的蓼茸蒿笋却在春雨中舒展着纤细的腰肢,充满生机。苏轼漫步其间,轻轻摘下沾着晶莹露珠的春蔬,而后静坐,注视着青瓷碗中缓缓浮起的雪沫乳花。刹那间,他似有所悟,“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并非寡淡无味,而是将万丈红尘熬煮成一盏透亮澄澈的茶汤,在平淡中品出生活的真味。当竹杖敲击山路的声响与捣姜的声音遥相呼应,产生奇妙的共鸣,贬官文人内心的失意便自然而然地化作灶台上绝句的平仄韵律,成为他对生活独特的诗意表达。
千年之后的厨房里,人们依旧在为火候的细微差别争论不休。却不知,真正的秘方早已书写在赤壁那如水的月光之中。苏轼在赤壁之下,面对滔滔江水,感悟人生,他的美食智慧亦蕴含其中——所谓美食,不过是把命运所赐予的苦辣酸甜,用文人的侠肝义胆重新调和勾兑。东坡肉上颤颤巍巍的油光,原是他用半生的颠沛流离淬炼出的琥珀,凝固着他对人间烟火至深至切的眷恋与热爱。那些精确到克的菜谱,永远无法复刻的,正是这份将人生劫难巧妙化作珍馐美味的旷达胸怀与对生活的无限热忱。
黄昏时分的江岸,余晖洒下,我仿佛看见那个身着宽袍大袖的背影,依旧在烟火缭绕中挥毫。墨痕与酱汁相互交融,在宣纸上肆意晕染,写就的又何止是一道道佳肴?分明是以筷子为笔,以鼎锅为砚,在这红尘百味之中,精心临摹着生命最本真的模样。苏轼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如何在苦难中寻得生活的诗意,在美食中品味人生的真谛……
(作者单位:东台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