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瑶
本报通讯员 顾燕 王军
在常州市公安局天宁分局红梅派出所,有一位“神秘武器”——辅警张瑜。他虽没有冲锋陷阵的豪迈,却凭借一支铅笔、一双敏锐的眼睛,在监控画面与白纸黑字间,为无数案件撕开突破口,成为守护辖区安宁的隐形力量。
光影逐凶,十年磨一剑
深夜十时,红梅派出所的监控室内,一台高分辨率显示器散发着柔和光芒,画面如暗流涌动,将城市各个角落的动静尽收眼底。张瑜的身影被屏幕微光勾勒,静坐如钟,专注于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影像。他是红梅派出所的图侦辅警,凭借对细节的极致捕捉和自幼习画培养出的敏锐观察力,在图侦领域独树一帜。
2014年,张瑜初入警队。那时的他,面对海量繁杂的监控资料,也曾感到迷茫。但凭借着对画画的热爱和骨子里的那股子韧劲,他迅速找到了自己的“战场”。在日常工作中,他养成了对监控画面“抽丝剥茧”的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
十年间,张瑜协助抓获刑事对象300余人,侦破案件400余起,绘制嫌疑人模拟画像数百幅。单位同事亲切地称他为所里的“画像师”。他腼腆一笑:“我就是喜欢在视频里找线索,帮着破案,特带劲。”这份热爱,让他在无数个日夜,守着屏幕,在模糊光影中追逐真相。
妙笔擒盗,细节破僵局
2024年初夏,红梅派出所接连接到多起电动自行车及电瓶失窃报案。张瑜第一时间投身案件侦查,然而,案发现场的监控画质极差,嫌疑人还全程佩戴口罩,只留下一个昏暗的侧面影像,侦破工作陷入僵局。
但张瑜没有放弃,他利用休息时间,对着监控中模糊的人影反复端详,拿起画笔,试图从那一团混沌中还原出嫌疑人的真实模样。他紧盯屏幕,不放过嫌疑人任何一个细微动作、身形轮廓的特点。在不断查看中,张瑜注意到嫌疑人独特的眉毛形状——水平直线、浓密厚实、颜色深黑且粗壮硬挺。
凭借这一关键特征,张瑜开始了艰难的画像工作。他先在纸上勾勒出大致轮廓,随后一点一点添加眉眼、嘴鼻等细节。每一笔,都是他对真相的执着追寻;每一次线条的描绘,都是在与犯罪分子进行一场无声较量。经过反复绘制,一张“嫌疑人肖像”跃然纸上。
接下来的日子,张瑜每日研究画像,不断回看监控,期盼能有新发现。一周后,转机出现。张瑜骑车路过红梅街道公交站台时,一个等车乘客的眉毛瞬间吸引了他的注意,与他脑海中、画纸上的嫌疑人眉毛高度吻合。凭借对画像的深刻记忆,他迅速锁定目标,联系同事成功将嫌疑人抓捕归案。经审讯,嫌疑人如实交代了在红梅地区多次盗窃电动车和电瓶的犯罪事实。这一战,张瑜用妙笔打破僵局,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铅绘温情,守护夕阳归巢
今年初的一个下午,红梅派出所来了几位神色慌张的市民,为首的中年男子焦急地向民警求助,家中八旬老父亲早上出门后失联,找遍了所有地方都不见踪影。
张瑜听闻,立刻投身寻找老人的行动。他一头扎进监控室,迅速调取辖区内各关键路段和场所的监控录像。时间紧迫,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老人安危。监控画面如潮水般涌来,张瑜的眼睛紧盯着屏幕,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终于,在紫荆公园的一处老旧监控中,一个模糊身影出现。画面因设备和光线问题,五官难辨,但张瑜凭借多年经验,敏锐捕捉到老人突出的颧骨这一关键特征。
他立刻拿起铅笔和白纸,开始画像。目光在屏幕与纸张间快速切换,手在纸上精准刻画。先勾勒头部轮廓,再着重描绘高耸的颧骨,接着逐步添加眉眼、口鼻。每一笔都饱含对老人的关切,每一次线条的延展都是在为老人回家铺就道路。
完成画像后,张瑜直奔紫荆公园。他穿梭在人群中,眼睛时刻留意周围老人的面容,手中紧握画像对照。终于,在公园一处长椅旁,他看到一个老人的侧脸,那高耸的颧骨与画像几乎一模一样。张瑜快步上前确认,正是走失老人。他立即联系家属,电话那头传来激动的哭声与连声道谢。
从追踪盗窃嫌犯,到助力走失老人回家,张瑜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未来,即便视频监控技术愈发精细,他坚信自己的画笔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在这一方小小的监控室里,他用热爱、坚持与担当,守护着辖区百姓的平安,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警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