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逐绿而行筑法盾 破立之间焕新颜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4月23日A01

日期:04-23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六合区是南京“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国土空间格局中北田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京新的产业增长极、宜居新空间、生态后花园。

在绿色生产力特色区的建设过程中,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被淘汰、转型、升级。南京市六合区法院始终秉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理念,全力为绿色生产力特色区的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司法保障。

绿色出清

化工公司的涅槃重生

在六合区,曾矗立着一座拥有数十亿资产的庞大国有化工企业——火炬化工公司(化名),历史上是六合工业的一张亮眼名片。然而,随着市场风云变幻与政策导向的调整,这家企业逐步陷入困境,最终停产多年,不幸被贴上“中国化工‘僵尸企业’及特困企业”的标签。

六合法院案件承办法官邹建明至今记得第一次去厂区的场景:需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储藏的危废化学品在桶里露天存放,厂区内化工设备生产线年久失修,设备维护、危废处置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和环保隐患。

如何在保障安全与环保的基础上,最大化债权人的权益,完成该公司的破产清算,成了横亘在办案团队眼前的一道难题。

“大型化工企业的拆除、变卖及环保问题本就非常棘手,这家化工公司的情况更加复杂。”管理人团队负责人袁洋向记者坦言,首先清算前需处置现场的危废物,但他们既没有技术手段,也没有充足资金,一时间被困在了原地。

为了确保在破产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法院与管理人团队迎难而上,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形成了政府、法院、管理人团队以及专业环保企业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动机制。经过多轮协调,该化工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先行无息出借治污资金1350万元,为危废物的处置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处理完危废物后,六合法院与管理人团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确保整个破产过程既合法合规,又环保安全?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他们决定打破常规,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一套“绿色出清”方案。

办案团队采取了“拆除和治理同步走”的策略,将厂区危化品处置、机器设备保护性拆除分别进行了公开招投标,以保证绿色出清。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机器设备被安全拆除,经生态环境部门备案后,公司土地顺利完成竞拍成交,企业职工债权清偿率达到100%。

两年来,六合法院通过保护性拆除和污染治理同步走的“绿色出清”工作模式,共处置危化品1750吨,设备变现4213万元,盘活土地6.3万平方米,有力促进环境资源要素优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板凳法庭”

乡村治理的“德治密码”

“法官,我不是故意拖欠,实在是这两年市场不好,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没办法啊!”家庭农场经营人老王满脸愁容地向法官张琼解释道。法官一边听着老王的诉说,一边环视着忙碌的农场,大片的土地亟待翻新播种。

原来,老王因市场波动,未能按时偿还银行贷款,被银行起诉至法院。张琼理解老王的难处,决定尽力调解这场纠纷。

一张桌子、四个板凳,“板凳法庭”就这样在麦田“支楞”起来。

“老王,拖欠借款不是长久之计,利息只会越积越多。”张琼耐心地向老王阐明利害关系,“但我们也理解你的难处,银行方面也愿意给你宽限时间,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在法官的引导下,双方最终达成了共识:老王将在今年麦收后偿还部分欠款,剩余部分分期偿还,一场纠纷在田间地头得到了圆满解决。

庭审结束后,法官们并没有立即离开,他们围绕在村民中间,就土地承包、耕地保护、农作物种植、电信诈骗等村民们关心的法律问题进行了现场普法。同时,法官们还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为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法律支持,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治理体系建设。

“板凳法庭”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明初朱元璋设立的申明亭制度。六合法院在对这一古老制度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后,服务三农“板凳法庭”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亲民风格,成为六合辖区乡村治理的“实务法律服务工具”和“德治密码”。

随着“板凳法庭”的拓展和延伸,六合法院织就了一张覆盖9个街镇105个村社的治理网络。两年来,开展巡回审判75次,化解矛盾105起,走访村民125人次,指导、协助村自治组织、网格员化解矛盾纠纷24起,回复村民法律问题2450个。乡村产业得到了健康发展,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一幅幅美丽的田园诗画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绿色护航

绿色解纷的实践者

随着“一港两城六片区”框架全面拉开,六合区累计引入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创新平台、8个央企民企校地联合实验室,建设人才和产业化项目103个……这片古老的大地,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与活力。

然而,随着经济活力的增强,涉及民营企业的纠纷也逐年增多。如何聚焦企业的诉求,妥善解决涉企纠纷,一直是六合法院思考的问题。

六合法院将法治化理念贯穿于绿色生产力特色区建设的全过程,进一步落实“绿色”司法举措,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绿色通道”和“绿色诉讼”通道以及“绿色解纷”方式。而商会调解,凭借其在行业内的深厚根基和专业能力,成为绿色解纷方式的有力实践者。

自2023年设立商事商会调解委员中心起,六合区法院聘任5名企业家担任商会首任调解员,联合调处涉企民商事纠纷,化解纠纷78件,涉及金额200万元。

“企业发展态势如何?”“生产经营方面有遇到什么法律问题吗?”不久前,六合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黄伟峰带队深入48家辖区企业,直面经营主体,倾听企业心声,解答疑难困惑。

“把脉问诊”后,就是“开方固本”。2025年初,六合法院出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南京绿色生产力特色区建设的八项司法措施》,聚焦创新产业发展中的新变化、新矛盾,充分发挥司法职能,精准服务,用法治化点燃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措施》的一大亮点是将在企业集中园区设立宜商服务驿站,提供“涉诉企业急事通”“企业涉诉涉执信息澄清”“企业法律需求菜单定制”“企业用工法治体检”等司法服务。

“《措施》的出台,对我们这些绿色企业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利好。”久鼎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政副总马群兴奋地说,“有了法院的支持和保障,我们更有底气去应对市场挑战,也更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到研发和创新中去。”

在《措施》的指导下,六合法院还积极推动绿色审判和绿色执行。在案件审理和执行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对涉及新质生产力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同时,法院还加强与生态环境、公安、检察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绿色生产力特色区建设。

“我们将继续秉承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理念,为区域绿色生产力特色区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司法保障。”黄伟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