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晨炜 蔡兴和
一个个“党员先锋岗”的红色标牌在社区警务室熠熠生辉,一支支“红色卫士”巡逻队穿行于街巷阡陌,一块块智慧大屏实时跳动着治安动态数据……在扬州市邗江区甘泉街道48平方公里的乡野间,一座以红色基因铸魂、以智慧治理赋能的基层派出所,去年以来实现刑事警情下降28%、群众求助办结率100%、矛盾纠纷化解率96%的突破,而他们的秘诀就在于“党建带着干,乡亲一起办”。
166个微信群:
激活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各位企业负责人,近期是否有自称‘执法人员’的人上门收费?凡是遇到‘执法人员’私下收费,均为骗局,请立即报警!”近日,甘泉街道166个微信群同时蹦出了一条反诈消息。这是邗江分局甘泉派出所建的“平安微网格”,3万余名居民人人成了“编外警察”。
原来,当天甘泉街道某玩具厂遭遇了一次冒充公检法诈骗,企业负责人识破后迅速报警求助。“这种团伙一般是流窜作案,要想将他们抓获,必须争分夺秒!”甘泉派出所值班领导当机立断,迅速启用“警网融合”机制,依托网格员“人熟、地熟”优势,联动辖区12个村(社区)展开地毯式排查。
很快,他们的预警有了回应,有4家企业反馈曾遭遇相同骗局。更让民警为之一振的是,辖区内一位企业负责人在看到预警后反映,该团伙正在他们的厂区内“检查”。在民警的指导下,该负责人沉着应对,同时把暗中记下的车牌号提供给了警方。
就这样,在接到报警后的短短8小时内,抓捕小分队便成功将其中两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并在48小时内通过“攻心”战术成功敦促另外两名嫌疑人主动投案。
据甘泉派出所副所长辛丙甲介绍,派出所将“党建红”和“公安蓝”紧密结合,组织党员民警加入辖区166个社区微网格群,联合社区干部、网格力量推动平安共建共治,推送防范知识2万余条,发布安全提示300多篇,有效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老支书调解室:
专治村民间的各种“扯皮事”
“没有他们劝和,我家早散伙了!”村民刘婶抹着眼泪说。她家因为拆迁款闹得鸡飞狗跳,老支书们连着三天登门,硬是把账本理得明明白白,一家人过得越来越幸福。
刘婶感谢的“老支书”是甘泉派出所的“老支书调解室”。现在,“老支书调解室”的名气在当地越来越响,18名退休老干部组成的“和事佬天团”,专治婆媳矛盾、夫妻打架、地界纠纷这些“扯皮事”。
甘泉街道一位村民酒后骑电动自行车跌倒,后来被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在输液过程中突发呼吸衰竭身亡。事后,死者10余名亲属聚集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口讨说法。当天因事路过的“老支书调解室”成员贾老,发现牵头的男子和他是同村人,平时关系比较不错,立即架起电动自行车主动上前打招呼。在了解了事发经过后,劝解他们依法维护权益,疏散了聚集人员。后来,贾老又积极联系相关部门,进一步做死者亲属的思想工作。经过近十天的努力,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平息了一起医患纠纷。
据甘泉派出所所长胡兴勇介绍,甘泉街道人员流动相对较少,是一个“熟人”社会。为此,派出所充分发挥辖区“老支书”群众威望普遍较高的优势,从2019年7月开始,成立了全区首家以“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为目标的“老支书调解室”,先后成功调解31起婆媳矛盾、化解16起宅基地纠纷、使9对夫妻破镜重缘,较好做到“热心为民排忧解难、全力维护一方稳定”。
“电子眼”+“铁脚板”:
练就守护百姓的“金钟罩”
走进甘泉派出所的指挥室,电子大屏上红蓝警灯闪个不停。“这是甘泉新苑东门,那是甘泉小学门口……”值班民警老王如数家珍。全街道所有高清摄像头全部接入综合指挥室,组成了24小时不眨眼的“天网”,2台警用无人机每日两次巡航重点区域,实现警情可视化监管、警力扁平化调度、治安实时化巡查。上个月,系统突然报警显示辖区内某小区3号楼有异常动向,民警5分钟赶到现场,逮住两个正在撬锁的“电瓶大盗”。去年以来,通过该系统快速侦破盗窃电动车串案,及时找回群众丢失物品8件、走失老人30名。
高科技并没有让民警变懒,目前,社区民警80%以上的时间都沉在社区,警民“双向”熟悉率达到了88.9%。派出所还组建了一支由3辆警摩、6辆警用电动车和11名警力组成的铁骑“先锋队”,由素质过硬的党员民警担任队长,组织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增强路面巡防和快处能力。
甘泉派出所党支部通过创新实施“组织体系网格化、服务模式亲民化、治理手段智慧化”的“三化”工程,走出一条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道路。2024年,实现刑事警情下降28%、群众求助办结率100%、矛盾纠纷化解率96%的突破,走出一条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