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
“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每当响起这首儿歌,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我家来自苏北农村,世代耕读。上小学时,我就注意到,外公喜欢看报纸杂志,也会在周六周日带着我们一起读报。
依稀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担任村书记并当选为乡镇人大代表后,工作更加严谨,细致,他认为预防邻里矛盾还需从源头抓起,只有加强法治宣传的教育作用,才能防患于未然。因此,他特地去镇上的邮局订阅一份《江苏法制报》(后更名《江苏法治报》),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退休。当年在村广播室里,他几乎每天上午坐在桌案前,话筒旁摆放着印有“普法宣传”字样的水杯、手电筒,还有新一期《江苏法制报》,这是他的“上班三件套”。他每天总会清清嗓子,对着话筒开讲。响亮的声音在村部广场响起,村民们搬来小板凳,三三两两坐了下来,村部广场慢慢热闹起来。这样,既能让村民通过广播学法懂法,还能增进村民们的感情。
外公重视村里法律法规的普及,缘于他的亲舅舅颜士庭。颜士庭是淮安的抗日勇士,先后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两次带领地方部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解放淮安城。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他作为第三批支前队伍的总队长,带着队伍日夜兼程,沿着废黄河、盐河、六塘河,行程数百里,解放军打到哪里,支前粮食就送到哪里。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战功卓著,颜士庭担任过淮安县法院(过去称楚州,今淮安区)第一任院长,时间是1949.9—1949.11。虽然很短暂,但是他在这期间非常重视地方的法制建设,四处筹集法律书籍与报纸,挖掘法律人才,为成立初期的淮安县法院做了大量筹备工作。
1949年11月后,他调任中央农业部农业局工作,依旧情系桑梓,秉持一名老军人初心向党、大公无私的崇高品格,对家人要求非常严格。每次家信中说的最多的就是:家中孩子要认真读书,大人要做遵纪守法的公民,不允许躺在他的功劳簿上自以为是。在他的精神引领下,家族中很多人从事律师、教师、医生等工作。
外公退休后,依旧订阅《江苏法制报》,并准备一个小本子,将报纸上重要的内容裁剪下来,等我们放学回家后,读给我们听。长大后,回望这段岁月,愈发理解外公的精神世界。出生农村的他,看报是他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窗口,也弥补他在文化上的不足。
在外公多年的熏陶下,我的表姐大学期间选择攻读法学专业,毕业后顺利进入淮安一家律所工作,成为一名职业律师。在正式入所前,她在外公教诲下,接过一份《江苏法制报》,被要求每天看报上的有关文章,从开始的不情愿到现在积极主动阅读,家中有些报纸上依旧有她标注的痕迹。执业初期,她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多次被淮安市和淮安区评为优秀案件。2017年,她被评为淮安市优秀党员律师,2019年被评为淮安市优秀巾帼志愿者和淮安区司法行政工作先进个人。
在表姐的引领下,南师大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单位订阅很多报纸,其中《江苏法治报》也是我的阅读清单之一,我也总会抽时间认真阅读。比如,报上登载的理论文章、法治评论文章等,引导我学会多角度地进行社会调研和提案撰写,让我关注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遇到感兴趣的话题,我会把报纸上的内容用手机拍下来,与表姐微信互动,分享心得。
一纸风华,岁月留痕。从前慢,一杯茶,一份报,一坐一天就过去了。这些年,家里经历好几轮搬家,但杂物房还留着一捆《江苏法制报》旧报纸,墨香依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被海量的信息包围,只要指尖轻触,世界尽在眼前。然而,在我们家人心中,总有一份特别的情感被《江苏法治报》所承载。这些年里,我见证了它从黑白到彩色的蜕变,从单一的纸质版到多媒体融合的变迁。我也深深钦佩一代代报社编辑们身上凸显的精神特质:对广大读者和作者有情怀,负责任,一块块版面、一篇篇稿件,无不充满严谨与细致。巧合的是,报纸和我亲姐也是同龄,她工作之余,积极参与社区的普法工作。如今,《江苏法治报》却成为家人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采撷天下法治事,飞入寻常百姓家。”每个工作日,散发着墨香的《江苏法治报》总会在我的期盼中如约而至。恰逢《江苏法治报》创刊四十周年,她在讲好江苏平安故事,传播江苏法治声音方面收获无数读者,虽然我只是最平凡的一个,但是我相信《江苏法治报》与无数读者之间的温暖故事,还会继续传递下去!
(作者系淮安市涟水政协办公室办事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