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法院+贸促会”联动化解涉外商事纠纷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4月14日A01
日期:04-14
本报讯(通讯员 吴菲菲 记者 翟敏)近日,镇江经开区法院通过“法院+贸促会”模式,线上调解一起涉国外企业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这是自2024年12月该院与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江苏省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镇江市委员会达成《涉外商事法律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又一次在商事调解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镇江甲公司通过国内某代理公司乙与国外某技术公司签订了《供应协议书》,约定由国外某技术公司为甲公司制造、装运一批产品至项目工程地,但尾款迟迟未打入国外技术公司账户,因此,该技术公司将甲、乙公司诉至法院,要求给付欠款及延误处罚金等费用。
该案承办法官汪海涛接到案件后,第一时间与三家公司的委托诉讼代理人联系,了解情况,梳理出该案的争议焦点。
甲公司表示,自己已将货款全部给付乙公司,欠款和延误处罚金都应该由乙公司给付国外某技术公司。乙公司却说,自己与甲公司之间还有代理费用给付、提供维保函等问题尚未解决,暂时无法给付尾款。
围绕该案争议焦点,汪海涛多次电话联系三家公司的委托诉讼代理人,由于原告的委托诉讼代理人在广东,法官积极组织线上调解。
“甲公司,你的项目还要继续开展,如果不尽快解决纠纷,会延误你的项目进程不说,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由于代理费用等问题影响尾款给付,你也有责任承担延误处罚金,你放心,我们会尽力与原告公司沟通,争取减少这一部分的金额。”
“乙公司,关于代理费用给付等问题,我们可以在此案一并帮你解决,另案处理你与甲公司的纠纷,导致一案生多案的同时,也会提高诉讼成本。”
汪海涛仔细剖析问题关键,同时积极向原告公司争取延误处罚金减免。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他还多次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镇江市委员会线上交流,咨询意见。在该案最后一次线上调解时,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镇江市委员会负责人来到法庭,从专业角度向原被告公司讲明利害关系,助力矛盾纠纷化解。
“贸促会在全球多个地区设有驻外代表处,熟悉各个地区的贸易规则,有专业的知识背景,为这起国际贸易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汪海涛深有感触。
终于,在法院和贸促会的一致努力下,三家企业线上签订了调解协议,达成了一致意见。
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司法服务就要跟进一步。为更好化解涉外商事纠纷,加强与贸促会的合作交流,调解成功后,镇江经开区法院还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镇江市委员会就下一步联合化解涉外商事纠纷展开座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