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最多跑一次,涟水速解群众“薪”愁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4月11日A03

日期:04-11
字号:
版面:第A03版:江苏法苑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通讯员 张曙光 周钰惠

本报记者 陈坚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七时,两束刺眼的车灯将涟水县综治中心的大门照亮,顺着光看清车牌号后,候在门卫室的涟水法院调解员陈军林长长松了一口气:原告的看病钱有着落了。

事情还要从十小时前说起,彼时陈军林刚替12名农民工要回了工资,法律援助中心驻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又领着一名当事人走进了设立在涟水县综治中心的陈军林调解室:“陈庭长,这起欠薪案件的材料我们与被告核实过,被告没有异议,但就是不愿意给钱。”

接过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手中的资料,陈军林细细阅读起来。作为涟水法院退休庭长,调解经验丰富的陈军林很快就明白了事情的经过。

纠纷缘起于2024年4月,原告在被告承包的某厂电焊工程中从事电焊工作,但直至调解当日,被告仍以原告做工不细致为由,扣留5800元工资未支付。多次索要未果后,原告遂决定诉至法院。

“我也是实在没办法了才来找法院,您看我这腿,医疗费不低啊”,当事人指了指被石膏包裹的左小腿,缓缓开口。

陈军林当即拨通被告的电话,然而刚说完打这通电话的目的,被告便发了火,留下一句“没钱,不想给”,就挂了电话。

矛盾这么大?

陈军林与原告详细沟通后才知晓原因:这起纠纷的“导火索”是被告认为原告不断煽动其他工人离职,所以对原告抱有敌意,不愿意支付剩余报酬。“我哪有这本事呀。”向陈军林解释事情的经过后,原告无奈地摇摇头。

明白原委后,陈军林心里有了数,又拨通了被告的电话。耐心地解释与释法明理后,顺利化解了被告对原告的误会并让其明白了自己行为的错误,还说起了自己的难处:其实我也想尽快将工资都发给他们,只是我的工程款也还没到账,没钱发呀!

陈军林意识到这起纠纷有希望调解成功,便追问:“那你知道原告为什么要起诉你吗?”

随后,陈军林向被告讲述了原告的病情与面临的困难。见被告听完后沉默了片刻,又从被告的角度解释了调解相较于法院判决,对他自身的影响更小。

陈军林耐心细致的调解终于打动了被告,被告当即筹集资金,又驱车赶到涟水,当着陈军林的面将5800元转给原告。

终于拿到工资,原告激动地握着陈军林的手:“谢谢陈庭长,没想到一天您就帮我要回了工资。”

“能这么快,还是得益于综治中心的建设。”看着原告的笑容,陈军林发自内心地感慨自入驻综治中心后,调解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目前,涟水县大力支持综治中心建设,整合公、法、司、信访等单位常驻,各类解纷资源充分迸发活力,实现纠纷信息共享、快速反应、综合治理。

据悉,至3月31日,涟水法院今年劳动争议案件新收案件数已同比下降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