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墙”破除记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4月08日A05
日期:04-08
本报记者 陈坚
本报通讯员 徐向伟 贾俊辉
“为了这个事儿,你们前前后后跑了这么多趟,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愿意接受法官刚刚提出的方案。”近日,一起闹得不可开交的邻里公共区间使用权纠纷案件,在如皋法院“执行+”联动机制的助力下,取得了关键性突破,不仅成功破除了双方心中的“赌气心墙”,还妥善处理了两家实体上的“围墙”问题。
李先生和黄先生两家相邻而居,原本关系融洽。但在一年前,双方因公共区域的使用方式、范围及权限等问题产生争议,矛盾不断升级,闹上了法庭。李先生提起诉讼后,黄先生也不甘示弱,提起了反诉。最终,法院判决双方分别对公共区域所涉及的部分恢复原状。
两个月前,案件进入执行阶段。执行法官实地调查,倾听双方真实想法,却发现两家积怨颇深,矛盾一触即发,调解工作举步维艰。经与审理法官沟通后得知,在审理阶段,双方原本差点达成调解方案,可在最后关键时刻,黄先生临时变卦,这无疑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执行法官告诉记者:这起案件关乎邻里关系,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甚至社会和谐。在此局面下,如皋法院执行局迅速启动“执行+”机制,主动邀请“人熟、案熟、情况熟”的审理法官共同开展工作。法官们以拉家常的方式,向双方当事人讲解此类问题的解决思路,通过耐心倾听和真诚沟通,逐渐软化了当事人的态度。
与职能部门、基层组织协同联动是化解执行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执行局又邀请居委会、城管部门、物业公司共同参与。在一次次的沟通协调中,大家意识到这是一场关乎邻里情谊的考验,如果按照判决强制恢复原状,只会两败俱伤,唯有从情感入手,才能真正化解纠纷,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最终,通过多部门的协同发力,双方当事人不再固执己见,均同意作出让步并达成了和解协议。“为了不再出现衍生案件,这次的协议中明确了公共区间的使用方式、范围及权限等关键条款,同时双方约定共同修建起一座‘新墙’。”执行法官表示。
3月6日上午11时30分,曾多次发生争吵的公共区域传来阵阵清脆爽朗的笑声。一面既符合法律要求又兼顾双方利益的“新墙”,在多个部门的现场监督见证下顺利修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