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盐都区盐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施海峰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为基层高水平推进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近年来,盐都区盐龙街道立足盐都新城中心、盐城国家高新区产业核心定位,以“争第一、创唯一”的精神追求,统筹推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惠民生各项工作,初步构建了“全员引领、全民参与、全域覆盖”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水韵古邑、高新盐都”,为高新区“产业超千亿、挺进五十强”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实地调研与外部经验借鉴,现就盐龙街道深化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报告如下。
>>>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优化网格管理,构建“横纵贯通”治理体系
>>>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强化党建引领,夯实组织根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干部。街道区域面积53平方公里,下辖12个居委会、3个村委会,户籍人口4.9万人,常住人口7.6万人,集聚规上工业企业94家,新建成商住小区18个,非本地居住人口不断增多,呈现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户籍居民与新市民融合生产生活的特征。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精简高效”原则,由街道党工委牵头领导,整合政法综治、网格管理、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部门力量,形成“大安全”“大政法”“大执法”协同管理机制,实现人、物、环境风险同防。
深化资源整合,提升联动效能。依托基层“三整合”改革,街道将原有30多个部门精简为“八办一中心”,以全省一流、全市领先的标准,优先建成社会治理“一站式”服务阵地,集成服务大厅、综合指挥中心、网格驿站、网格教室、社会治理调查中心、禁毒宣教区、人民调解室和社会治理体验区等功能模块,有力推动“一中心统管、多部门联动”,连续3年为省对市高质量发展考核提供现场,累计接待省、市、区级现场调研65批次,其中省级9批次,网格化治理模式获评全市前列。
细化网格布局,实现全域覆盖。街道严格按照覆盖350户至400户、服务人群1000人至1300人的标准划分网格,现有综合网格59个、专属网格21个。15个村(社区)书记兼任网格长,配备专职网格员74名、兼职网格员6名。按照“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原则,将59个综合网格细分为225个“微网格”,构建“街道—社区—网格—微网格—户”五级治理架构。治安水平显著提升,较2024年街道居民上访率下降38%,治安案件发案率下降80%,社区治安防控水平同步提高,健仁社区成功创建《2023年盐城市首批城乡基层援法议事典型范例》《市级平安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成为远近闻名的温馨、和谐、平安社区。
深化为民服务,构建“共治共享”服务机制
完善“接诉即办”响应机制。街道积极推动“吹哨”向群众延伸,大力推进“接诉即办”,制定出台《网格事件闭环处置工作机制》,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联动模式,形成“事件收集—任务分派—监督处置—结果反馈—办结评价”网格事件全流程闭环管理。自“接诉即办”推进以来,共受理居民诉求2800件、派单诉求680件,解决率从53%提升至91%,满意率从68%提升至95%,响应率保持在100%,有效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
推行“清单式”服务管理。街道为加快推进网格事项处理,防止责任不清、事项不明,出台网格长、网格员、微网格联络员工作制度,明确网格长“家家到”“户户访”职责,制定网格员具体事项清单13类100条、负面清单10条,包括采集基础信息、发现收集报告问题隐患、排查劝解一般矛盾纠纷、宣传发动群众等方面,细化微网格联络员上报信访苗头、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社情民意、突发事件及协助网格治理6项内容,不断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今年以来,通过积极推动党建引领网格化社会治理,已收集反映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46个,解决群众具体困难498个,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173件,惠及街道5万余名群众。
培育“精微治理”志愿队伍。街道积极推进“精网微格”工程建设,按照50户至100户标准,将59个综合网格细分为225个“微网格”,率先组建“微团队”、健全“微机制”、强化“微治理”模式,主要从楼栋长、老党员、保洁阿姨、退役军人、基层民兵等范围,通过网格员推荐,街道和村(社区)共同考察程序,择优确定微网格联络员和志愿者,通过组建微信群,共同参与微治理。目前,微网格联络员和志愿者共675人。通过社会治理积分兑换机制运行、文艺活动的熏陶和党建示范引领,街道辖区群众逐步摒弃攀比、铺张浪费等陋习,转而开展体育锻炼、志愿服务、亲近邻里等活动,仅2024年,辖区内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达3700余小时,形成了“共育文明新风尚、共建和谐新社区、共促盐龙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治理”支撑平台
建设实战化指挥平台。街道以指挥平台实战化为抓手,将“雪亮工程”与社会治理系统、精网微格治理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数据汇聚分析、问题联动处置、重点人员服务管理、实时调度指挥等核心功能,初步形成“终端采集、大屏展现、平台运行”的全时调度、高效协同的街道治理智能模式。通过融合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和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应用系统平台,全力构建响应灵敏、协同高效的社会治理联动体系,提高防范化解各类矛盾、隐患水平。
创新沉浸式宣教模式。街道融合科技、文化、法治等元素,创新建设法治宣教基地,紧扣国家安全、养老诈骗、校园安全等16个主题,推出汽车驾驶碰撞体验、吸毒360度极致体验等一批“沉浸式”宣教场景,有力增强社会治理宣教效度。今年以来,累计接待38批次,共计490人次。不断提升法治建设水平,在全区率先成立街道法律咨询委员会,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大力培育“法律明白人”102名。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配合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实现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居民小区面貌实现从“脏乱差”到“高颜值”的蜕变,“品质盐龙、美丽新城”的构想正逐步由梦想变为现实。
优化“一站式”服务窗口。街道以服务群众、企业需求为导向,延伸社会治理至服务前端,建立实施“窗口受理、中心流转、高效闭环”工作联动机制,联合政法、人社、医保、民政等11个部门集中办公,设立18个业务窗口,日均办结量达70余件,为群众和企业提供高效便捷“一站式”全程服务。群众办事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社区干部“踢皮球”、推诿扯皮等现象逐步消失,群众办事效率大幅提升,2024年以来,街道基层社会治理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等测评得分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上升到98%。
>>>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
园区社会治理存在薄弱环节。园区专属网格建设滞后,辖区内有近2万名企业员工,是重要的社会治理群体,“管单位”的专属网格建设存在空白区,对于如何更好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员工需要,思考谋划不够深入。
党建与治理融合深度不足。在积极发挥网格服务引领作用方面,群众参与不均衡,志愿者年龄结构偏大,有时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现象,把网格功能融入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站,推动党建资源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方面还需要加强。
服务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网格事项处理中部分服务仅局限于矛盾解决,专职网格员人均服务超1000人,工作负荷较重,部分人员缺乏心理学、法律知识培训。代办服务、节日慰问、法律咨询等主动服务事项占比较低,特殊群体关怀措施缺乏长效机制,推动“矛盾化解”向“主动服务”转型方面有待提升。
数据共享与协同效率需优化。跨部门数据壁垒尚未完全打破,信息平台响应时效性低于预期,AI预警、大数据分析等应用尚未普及,事件处置仍依赖人工,效率提升有限,需要进一步推动平台使用向“微网格”延伸,提升风险预警与精准管控能力。
>>>经验启示
>>>经验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夯实治理根基。盐龙街道实践证明,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通过构建“街道—社区—网格—楼栋”四级党组织联动体系,由街道党工委牵头资源下拨、权力下放,社区党总支负责整合、分配,楼栋党小组指导开展公共服务。注重将党的领导贯穿管理、监督全过程,上级党组织要监督下级党组织服务效果,党组织与群众靠得更近、贴得更紧、粘得更实,群众对党组织、党员认同感、信任感显著加强,党组织动员能力、凝聚群众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大幅提升。街道将进一步深化“党建+网格”融合,推动微网格在园区、企业等领域全覆盖。
强化共治共享,激发群众作用。基层治理需从“单打独斗”转向“多元共治”。事实上,党小组长、居民小组长、网格员、业委会成员、楼栋长并不是新生事物,按照传统治理模式,仅需负责各自工作范围内的事务,这就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可能出现推诿扯皮等现象。从各司其职变为共管共治,这就保证了基层事务有人管、群众呼声有人应。下一步需完善激励机制,摸排微网格内有群众基础、有沟通能力的“网红”群体,吸引更多青年、企业员工加入共治队伍。
依托科技赋能,推动智慧治理。信息化是提升治理效能的突破口。“雪亮工程”与网格系统融合后,平台响应效率大幅提升。街道将进一步推动平台使用向“微网格”延伸,通过线上、线下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及时完善辖区基础信息数据,继续完善提升硬件设施,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共同维护安全稳定和谐美丽的发展环境。
注重法治护航,保障长效发展。法治建设是基层稳定的基石。通过“法律明白人”培育、法治宣教基地建设,辖区内信访数量明显下降。街道将进一步放大平台效应,联合学校、企业、人社、消防等部门开展实地教学活动,筑牢“健康第一、安全至上”意识,形成更强的风险免疫力和风险防范能力,推动法治服务向小微网格延伸。
盐龙街道以党建引领、共治共享、智慧赋能为抓手,初步构建了基层治理现代化体系,但在园区治理、服务精细化、数据协同等方面仍需持续发力。下一步,街道将持续深化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推动治理效能从“稳基础”向“强效能”跃升,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盐龙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