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尤莉
本报通讯员 王鲁 费荻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太仓市璜泾镇雅鹿村的田埂上已传来阵阵吆喝声。老农张大伯弓着腰,将一捧稻种撒向翻新的土地,不远处,一架农用无人机正低空掠过麦田,喷洒出细密的水雾。
在这片生机盎然的江南沃野间,藏蓝身影与春耕图景交相辉映——太仓市公安局璜泾派出所深入践行“警护春耕”理念,通过农资打假、矛盾调解、科技护农等举措服务农业生产,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平安刻度”。
严把农资安全关:
从源头守护“春耕希望”
“这批种子的检疫证明有没有?”近日,璜泾派出所民警会同镇综治办工作人员走进农资经营门店,开展春季农资市场专项检查行动,积极引导农资经营主体诚信守法,严格把控进货渠道,坚决不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
几年前,璜泾派出所查获一起假冒伪劣农资案件,十几名农户因为轻信了上门推销的“科技种”,购买到了假冒伪劣的韭菜籽,造成了严重减产,导致了十余万元的经济损失。自那以后,璜泾派出所便将农资打假、宣防作为每年春耕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
他们将农村农资经营网点列为重点监管区域,联合农业执法、市场监管部门成立专项检查组,对全镇农资门店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游商流窜行骗等涉农违法犯罪行为,重点核查种子备案、化肥质检报告等资料,今年以来,已开展联合检查活动14次,检查各类农资门店200余家,全力保障村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药、放心肥”。
驻村民警利用农村广播播放农资选购提示,在13个村社微信群推送“真假农资对比图”,组织“田间课堂”20余场,向农户传授识别假劣农资的技巧;推动农资商户安装“农资购销追溯系统”,实现“一店一码、一物一码”,农户扫码即可查看农资来源、质检信息,从源头堵住假货流通渠道。
“现在买种子就像查快递,扫个码啥信息都有了!”种植大户老刘举着手机展示扫码结果,笑容里满是踏实。
化解田间“心头结”:
矛盾纠纷不出村不过夜
“这样定好了,双方都认可,我们都见证了,以后谁也不能反悔。”几天前,杨漕村的两户农家因灌溉用水分配问题发生纠纷,双方争吵不休,几乎要动起手来。接到报警后,民警立即带领“护农服务队”到场,一场田间调解随即展开。
队员们挽起裤腿,走进农田,经过丈量农田距离、查看周边河流,围绕双方诉求耐心倾听、分别劝导,最后又将双方约在一起,用木桩重新划定取水点,不到一小时便定分止争。
这支由擅长群众工作的民警、辅警、村干部、网格员、农技专家组成的10余人的服务队,是璜泾派出所将“主防”关口前移,充分发挥“一村一警”等基层治理优势,针对春耕矛盾特点打造的“流动调解站”,围绕春耕期间容易产生的浇灌纠纷、农款纠纷、土地界限纠纷等问题,及时收集社情民意,排查矛盾纠纷,并做好跟踪回访,力求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消除在萌芽。
“护农服务队”每周走访13个行政村,梳理土地界限、农机使用、用工欠薪等6类常见矛盾,建立“一村一清单”,做好前置摸排;随身携带卷尺、调解协议书,在田间地头就地测量、现场调解;对于已经调解的纠纷,实行“一周一回访”,联合村委会监督协议履行,防止矛盾反弹。
自开春以来,“护农服务队”听民声、快调处、解农忧,已成功化解各类涉农求助、涉农纠纷5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7%。
科技赋能“数字田”:
为智慧农业扎紧篱笆
在雅鹿村智慧农场控制中心,社区民警张腾飞会同市局网安部门专家,正在与村社区技术人员调试农机智控防护软件。屏幕上,2000亩稻田的温湿度、病虫害监测数据实时跳动,一旦发现异常访问,系统将自动触发警报并锁定入侵IP。作为璜泾大米的“金字招牌”,雅鹿村智慧农场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已经实现了“稻麦耕种管收”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
“智慧农业离不开网络安全,一旦网络出现漏洞,不仅可能导致数据泄露,还会影响农机的正常运行,造成春耕损失,甚至产生负面品牌影响。”张腾飞说。
针对智慧农业的“数字暗礁”,璜泾派出所创新“科技护秧”机制,民警化身“数据巡田员”,将网络安全纳入春耕防护体系,定制防护方案,筑牢智慧农业的“数字防线”。他们会同网安部门、技术专家深入农场开展网络安全隐患排查,为农场的系统漏洞打上“补丁”,指导升级数据加密、权限管理等12项防护措施。在农用无人机作业区加装电子围栏,对农田“云监控”实施“一日三检”,严防5G设备遭恶意操控。
今年以来,璜泾派出所已形成网络安全报告9份,排查清理安全隐患5处,在科技赋能农业的新时代,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撑起安全“数字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