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丝马迹间的“真相工匠”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4月02日A08
日期:04-02
本报记者 孙浩然
本报通讯员 周培雷 朱惠莉
在涟水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有一支20余人的特殊队伍。他们不常直面犯罪嫌疑人,却总在案发后的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他们很少参与抓捕行动,却能为案件侦破提供关键证据支撑。这就是荣获“全国二级刑事科学技术室”称号的刑事技术侦查中队。
科技赋能的“证据猎手”
走进中队的物证实验室,痕检、DNA、电子物证等专业设备一应俱全。2024年以来,这支队伍已勘验现场1555起,提取痕迹物证3411份,出具鉴定报告1254份。在2月13日中联壹城小区保险柜盗窃案中,技术员通过一枚可疑足迹锁定阳光房顶的异常玻璃板,经DNA比对成功揪出有前科的嫌疑人汪某某。
“现场勘查是破案的起点,每个细节都可能成为突破口。”副中队长汪志良介绍,中队建立了快速比对机制,特别注重生物检材和微量物证的运用。去年4月高沟镇入室抢劫案中,正是通过一片木块碎片提取的DNA,为案件侦破指明了方向。
穿越时空的“团圆使者”
刑事技术的温度不仅体现在破案追凶上。2023年10月,法医团队在梳理失踪人员信息时,注意到朱码街道朱某寻找女儿的特殊警情。尽管其女已失踪26年,技术人员仍坚持将DNA数据送上级复核,最终比中晨某,让这个破碎的家庭在当年11月重获团圆。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是我们的职业追求。”指导员刘松说。中队创新建立失踪人员生物样本库,近年来已助力多个离散家庭团聚。在冰冷的技术数据背后,是刑事技术人员对生命的敬畏与温情。
与时俱进的“技术尖兵”
随着犯罪手段智能化,中队构建起“痕迹检验+电子物证+大数据”的多元侦查体系。在38岁的队长赵立波带领下,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团队坚持“硬件软件双提升”:一方面配备声纹检测仪等先进设备,另一方面定期选派民警参加专业技术培训。
女民警汪洁骄傲地表示:“我们每个人都术业有专攻,又能协同作战。”这支队伍先后培养出“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个人”刘松、“淮安最美警察”赵立波等业务骨干,15人次荣立三等功以上奖励,用科技利剑守护着涟水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