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之思考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4月01日A07
日期:04-01
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开展“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参与、助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这一部署为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锚定坐标——司法职能必须从被动裁判向主动治理转型,以系统性改革推动矛盾风险源头防控。笔者认为,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需坚持“四化”协同,实现司法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
一、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
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搭建治理共同体,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组织体系。推动“党建+诉源治理”工作机制落地,将人民法庭纳入基层党委治理网格,形成司法服务与党群服务融合矩阵。通过设立党员法官工作站、组建法律志愿服务队,打造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全链条服务网络,实现司法资源向治理末梢精准投放。
二、深化机制创新:打造多元解纷新范式
构建“分层过滤、递进解纷”的漏斗型矛盾化解体系:前端依托村社调解组织就地吸附矛盾,中端通过行业调解、行政调解专业化解纠纷,后端强化司法调解权威保障。建立“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程序衔接机制,创新“司法确认绿色通道”“示范判决引导调解”等制度,推动非诉解纷成果向司法效力转化,形成“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终局”的良性循环。
三、优化技术赋能:激活智慧治理新引擎
建设“数据驱动型”矛盾预警系统,整合网格事件、信访投诉、诉讼案件等多元数据,构建纠纷风险动态评估模型。搭建在线调解、异步审理、智能合约等数字化平台,推行“线上+线下”双轨解纷模式。开发类案智能推送、调解协议自动生成等辅助工具,建立“调解过程全留痕、履约情况可追溯”的闭环管控体系,实现矛盾纠纷预防、处置、反馈全流程智能化。
四、细化服务供给:塑造司法为民新生态
创建“需求侧管理”服务模式,针对家事、物业、劳务等民生领域定制解纷方案。推行“巡回审判+普法宣传”融合机制,通过典型案例发布、法律文书说理强化规则指引。建立“重点群体帮扶清单”,对涉特殊困难群体纠纷实施“调解优先、执行保障、回访巩固”三步工作法,将司法服务延伸至纠纷化解后的社会关系修复环节。
新时代枫桥人民法庭建设,本质上是司法职能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耦合。通过党建牵引凝聚治理合力、机制创新重塑解纷流程、技术赋能提升服务质效、需求导向优化供给结构,构建起“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现代化治理体系。这种系统性变革不仅实现了司法资源的高效配置,更在法治轨道上探索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路径,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司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