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名工友“一站”解薪愁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4月01日A05
日期:04-01
本报讯(记者 陈坚 通讯员 严晗彦)“没想到不用打官司也能拿回工钱!”3月27日傍晚,南通市崇川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在崇川法院调解员江冬梅的主持下,某物流公司负责人尤某与14名起诉员工及14名未起诉员工达成调解协议,这场群体性欠薪纠纷终现转机。
今年2月起,综治中心法院窗口陆续收到宗某等14名某物流企业员工的起诉材料。手持公司出具的欠条,员工们反映被拖欠工资从数千到数万元不等,但法定代表人尤某因从事快递配送工作,白天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调解员通过企业登记信息“顺藤摸瓜”,深夜添加尤某微信展开沟通。
“上家拖欠我几十万,我也在到处追债。”尤某在微信中坦言经营困境。首次调解当天,他因配送任务缺席,调解一度陷入僵局。但调解员坚持每天下班后通过微信发送法律提示,终于促成尤某到现场调解。
意外的是,调解现场的复杂情况远超预期:除14名起诉员工外,另外14名未持欠条的员工也闻讯赶来,28人将调解室挤得水泄不通。调解员当即启动分流方案:先集中处理已起诉案件,再分批协商其他纠纷。
此时,法院立案人员陆雯雯主动迎上前:“别着急,我教大家用要素式起诉状,填姓名、金额和事实就行!”她手持样表穿梭在人群中,发现一位员工攥着笔迟迟不动,轻声询问后得知对方不识字,便接过材料逐项代写:“大哥您说欠了多少钱?3万8对吧?手印按这里……”不到半小时,6份要素式诉状整齐码在桌上,当事人连声道谢:“原来打官司也没那么难!”
经过五小时“马拉松式”调解,尤某与14名原告达成“分期付款+司法确认”方案——法院出具的确认书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若公司再次违约,员工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对于现场新增的讨薪者,尤某当场补签欠条并约定还款期限。
据悉,2024年2月,崇川法院整建制组建专业团队进驻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与公安、司法、信访等18家常驻单位形成“1+18”治理矩阵,打通了调解与审判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始终践行‘程序最少、用时最短、办案最公、兑现最快、体验最优’的办案理念,健全完善‘社会解纷在前、法院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进一步提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水平,构建更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崇川法院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陶冶告诉记者:法院团队进驻以来,通过“前端预防+中端调解+后端速裁”的链条式解纷,已提供司法服务1600人次,让群众真正体验“进一扇门,解所有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