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姜堰奋笔书写民政高质量发展答卷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4月01日A04

日期:04-01
字号:
版面:第A04版:专 题       上一篇    下一篇

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2024年,泰州市姜堰区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担当作为,交出一份有力度、有温度的高质量民生答卷。

坚持民政宗旨

夯实基本民生保障阵地底线

持续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全区8055名低保和特困人员、15027名困难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及时调整保障标准,低保标准提高到830元/人·月。682名纳入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对象纳入认定范围,及时给予583名遭遇突发性情况对象应急性、过渡期临时救助。

构建多层次全方位救助格局。依托镇街慈善社工站实施爱心敲门关爱低收入群体项目,收集汇总低收入群体的个性和共性需求,发布服务类救助项目,由社会组织承接,提供多元化服务,实现需求与资源有效对接。凝聚多方力量,创成2家省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点,为全区82名精神障碍对象开展社区康复服务,累计开展家庭支持服务10场次、社区融合服务33场次、个案干预服务9场次、团体康复71场次。联合住建部门为全区低收入群体,实施“守护安全救在一起”行动,为全区6790户特困、低保灶管阀安全排查、更换全覆盖。完成4139户困难群众不合格灶管阀更换工作;引导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志愿服务队伍等参与扶弱济贫,让公益慈善成为社会救助的有益补充。

强化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与区检察院协作配合,深化救助工作“一事一议”制度,在保障好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的同时,会同医疗、教育、住房等相关部门,实行“一次申请,联动救助”。深入开展服务类救助,在做好爱心敲门关爱走访服务的同时,突出抓好三家省级精神障碍示范点的服务活动;开展“悦动三水爱满姜城”兜底监护服务项目,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切实解决政策之外政府“有心无力”、社会力量参与“有力无序”等问题,实现救助“多向发力”。

勇担时代使命

养老服务提升展现新作为

高标定位,争先进位。“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助力康养名城建设”列为区人大1号议案加以推进,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筹谋调度、督查推进,制定出台《姜堰区“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助力康养名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晰“布局”“强基”“赋能”“增效”总体目标,并配套12大类34项养老服务奖补激励政策,激发经营主体加大投入热情,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提升养老服务发展能级。坚持改革创新,区社会福利院建成泰州独家“智慧养老院”,创新推出的“孝心卡”有关经验做法获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专题采访,并被央视《新闻1+1》《天下财经》以及《新华日报》头版“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栏目专题报道。2024年,全区24个项目入选泰州市养老服务创新示范项目,入选数量居泰州首位,养老领域示范项目和创新做法得到民政部、省委和省民政厅领导充分肯定。

保障基本,兜牢底线。为4万名高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每月为103名特殊困难空巢独居老人提供关爱探访,关爱探访覆盖率达到100%;依托建成的智慧养老平台,为497户空巢独居老人安装智能看护设备,保障居家安全;实施“爱心助餐”“暖心助浴”“安心居家”三大行动,助餐方面实现老年助餐服务9万人次,其中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集中助餐和上门送餐服务1.1万人次,姜堰老年助餐工作在省政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1+N+1”老年助餐项目荣获全市改革创新一等奖;助浴方面,依托“1+14”助浴联盟和2家上门助浴服务企业,为有需求的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集中助浴和上门助浴服务超过5000人次;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277户。

建强阵地,完善网络。分层分类推进养老阵地建设和提档升级,满足不同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养老需求。建成运营天目山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成运营老年人助餐点50家、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互助养老睦邻点26家;在天目山街道创新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革试点,探索链式养老服务模式,引进优质养老服务企业,实行养老机构、社区站点、居家上门服务“三位一体”统筹运营管理,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细分,根据承载功能分别转型为区域性社区养老服务枢纽、专业性养老服务驿站和老年人活动娱乐中心,在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的统领下实行组网运营,构建覆盖全域的“中心+机构+站点+居家”链式养老服务网络。

深化改革,培优市场。一方面,依托创新推出的“孝心卡”,引导老人自主购买养老服务,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家庭、个人等主体各尽其能。“孝心卡”整合9大类57项服务内容,吸引核心层、紧密层、拓展层各类联盟商家加入,打造“孝心卡”多元服务矩阵。目前,全区“孝心卡”发行量超过7000张,各类为老服务联盟商家达到440家,2024年实现老年人自主购买市场化工单9.6万单。另一方面,加大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招引浙江椿熙堂对俞垛镇敬老院实行公建民营,扶持本土孝鑫养老机构对娄庄、白米敬老院实行公建民营,全区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比例达70%,机构入住率达60%,运营质态得到显著提升,申丞溱湖护理院入选2024长三角旅居养老地。

聚焦提质增效

着力提高社会服务供给水平

建立健全“未保”工作体系。推行“1+13+N”运行机制,构建“1520”工作体系,挂牌5个区级未保中心与20个成长护航基地。全年发放保障金752.15万元,惠及9915人次;举办泰州市“牵手向未来点亮微心愿”六一专题活动,联合姜堰区人民医院开展免费体检,创新“保障+保险”模式,为851名儿童购买附加医疗保险,征集并点亮818个微心愿。依照省级标准建成三水街道未保工作站,引入乐助社会组织,开展周末小课堂等99场活动,惠及儿童2000余人次,为儿童成长保驾护航。开展儿童主任竞赛与培训,参训率100%,2人在省儿童主任实务技能竞赛斩获个人赛二等奖。

婚姻登记服务不断优化。利用520、七夕等青年喜爱的登记高峰日,举办婚俗改革主题集体颁证活动。2024年办理结婚登记2971对(其中“跨省通办”90对)、离婚登记899对(其中“跨省通办”48对)。

葬俗改革试点成效显著。建成全市首家城市公益性生态殡葬园,打造城市公益性骨灰安葬(放)区,设立公祭广场,共建有栖碟苑墓区780穴、壁葬区430格、骨灰存放堂1598格、花坛葬和树葬区,切实减轻城区居民丧葬负担,促进殡葬行业回归公益属性。

构建善治格局

全面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社会组织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全年新增等级社会组织183个,等级评估覆盖率提升至69%。对社会组织开展抽查,现场督查、网上抽查各类社会组织200多家,抽查比例达20%以上。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整治,全年清理“僵尸型”社会组织198个。围绕救助帮扶困难服务、社区服务、为老服务、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四类重点内容,实施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30个,开展服务活动300多场次,参与人数6000余人。

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传承姜堰历史文化,联合多部门评定申报姜堰、杨公堤、黄村闸等10个区级地名文化遗产并申报省、市评定。排查整改城区81条道路662块路牌,53块不规范路牌全部整改到位。完成“通泰线(姜堰海安段)”“扬泰线(姜堰江都段)”联检,签订责任书与管护协议。

积极拓展提升慈善事业。始终将推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作为建设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大力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在全社会营造热心公益慈善的浓厚氛围。2024年全年销售各类福利彩票7503万元,同比增长10.14%。

姜堰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承表示,2025年,他们将以提升社会救助水平、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提升社会事务质效、聚焦专项事务为有力抓手,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制度创新、服务创优、质效创先为有力支撑,着力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姜堰新实践中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