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吴“隐形交警”上岗记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4月01日A01
日期:04-01
本报记者 姚瑶
本报通讯员 郑薇
3月26日早晨7:45,无锡市新吴区的长江北路与叙康路交叉口,滴滴司机王师傅在第四车道缓缓停下。后视镜里,他看见两位交警正向路口跑来。“又要堵上了”,他习惯性打开接单软件准备取消订单。这时,前方事故车辆突然亮起双闪,还没等王师傅看清状况,信号灯突然转为全红,事故车所在车道后方的车流如退潮般向两侧分流。
“请保持车道,事故已处置。”当智能语音提示第三次响起时,王师傅惊讶地发现,那辆抛锚的白色轿车已被拖离,而整个过程不过5分钟。更令他意外的是,这次早高峰的等待时间竟比往常缩短了整整15分钟。
这种转变源自长江北路“智控大道”的试运行。在无锡市公安局新吴分局交警大队的综合指挥室,记者看到28块屏幕正实时呈现着道路的“数字孪生体”。每一辆车的运动轨迹都化作流动的光点,在三维建模的路网上蜿蜒流淌。
“这个热力图就像交通系统的‘心电图’。”新吴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周骏指着大屏上跳动的色块解释,当代表机动车与电动车的蓝色、绿色光点在某处频繁交汇,系统就会自动标记橙色预警。上周三晚高峰,正是这种预警机制让民警提前10分钟介入伯渎港路口,避免了因外卖车辆聚集引发的交通瘫痪。
这套系统的“火眼金睛”令人惊叹。3月15日8:07,雷达捕捉到金城路口两辆轿车同时静止超过10秒。值班民警调取监控时,画面中两车司机还在驾驶室理论。当铁骑队员出现在现场,其中一位车主难以置信:“我们剐蹭才3分钟,你们怎么来得这么快?”
智慧化改造带来的不仅是反应速度的提升。在长江北路与叙康路口,信号灯已学会“察言观色”。早晚高峰时,南向北方向绿灯自动延长30秒;平峰期则缩短至基础时长。这种自适应调整使该路口通行效率提升40%,曾经需要三次红灯才能通过的车流,现在一轮信号周期就能消化。
“我们正在把道路变成会思考的生命体。”站在全息路口可视化系统前,技术负责人展示了令人震撼的细节:系统不仅能识别车辆品牌型号,还能捕捉到外卖骑手单脚撑地的等待姿态。这些微观动态经过AI分析,正在生成新的信号配时方案——当检测到非机动车等待超90秒,系统会智能缩短行人红灯时长。
截至2月底,这条2.5公里的智控大道已实现交通事故主动发现率100%、轻微事故处置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路口通行效率平均提升25%。曾经被称为“梗阻动脉”的长江北路,如今早高峰提前15分钟消散,晚高峰延误指数下降18.3%。
当夕阳把长江北路的智能杆件拉出长长影子,晚归的市民发现,那个总在路口吹哨子的老交警有了新搭档——32套毫米波雷达和18个AI摄像头正默默守护着城市脉动。在这条会思考的道路上,科技的温度正在融化钢铁洪流,织就着智慧城市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