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让群众工作既有温度又有实效?盐城市盐都区盐龙街道以一本“民情日记”破题,将群众路线的“大命题”转化为服务百姓的“微实践”。今年3月起,该街道创新推行“民情日记”常态化走访机制,通过构建责任体系、优化服务模式、完善管理闭环,推动基层治理从“问题驱动”向“主动治理”转变,书写了新时代干群连心的生动篇章。
织密责任网:四级联动聚合力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关键在于责任落地。盐龙街道将“民情日记”走访作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构建“街道—部门—村(社区)—网格”四级联动责任体系,确保走访全覆盖、服务无死角。
机制先行,靶向发力。街道党工委牵头制定《“民情日记”常态化走访工作方案》,明确“村村到、户户进、人人访”的硬标准,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又注重为基层减负增效。通过工作日记制度,干部走访情况全程留痕,推动服务从“面上推进”向“精准滴灌”转变。
网格为基,全域覆盖。采取“分片区结对挂钩”模式,以部门为单位,以网格为走访单元,将街道所有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纳入走访范围,整合机关干部、村(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等力量,对辖区15个村(社区)、74个网格、18880户居民实现走访全覆盖。
责任到人,层层压实。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由挂钩村(社区)的班子成员担任组长,村(社区)书记、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机关工作人员、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全员参与,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进度清单“三张表”,切实织密走访网络,确保走访中发现的问题件件有回音。
一线破难题:服务下沉暖民心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盐龙街道将走访过程变为服务过程,推行“三到户”工作法,让干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
人员到户,架起连心桥。工作人员灵活采取错时上门的方式进行走访,以网格化中心统计数据为基础,全面开展联系走访。街道干部每月走访1/3住户,村(社区)干部和网格员每月走访1/2住户,重点户由班子成员“一对一”包联,形成“户户有人联、事事有人管”的治理格局。
联系到户,服务有温度。印发“民情联系服务卡”2万余张,公开干部联系方式和服务承诺,通过入户交流、填写网络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收集民情民意,让每一户居民的声音都能被倾听。在健仁社区,网格员陈凤存通过走访发现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推动规范停车位建设,为居民服务“小卡片解决了大麻烦”。
政策到户,宣讲零距离。将政策宣传融入走访,用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当好“知心人”。针对老年群体,开展燃气安全、反诈防骗、养老服务等宣传活动;面向青年群体,组织“政策直通车”等宣讲。群众感慨:“过去找政策跑断腿,如今干部上门讲得明明白白。”
闭环促长效:治理升级筑根基
“民情日记”不仅要记好“问题账”,更要算清“落实账”。盐龙街道通过建立“收集—交办—反馈—评价”全链条闭环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
问题化解动态清零。坚持“小事现场办、难事限期结”,对群众诉求实行分级管理。对于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引导群众扫码填写民情问卷,由社会治理办公室负责做好收集统计、分类交办、结果反馈和销账登记等工作,一般问题3日内答复,复杂问题经集体会商7日内进行答复。
多元共治激发活力。近年来,盐龙街道全力打造“365·都言和”工作法,“365·都言和”矛调中心运行模式被选编为市级“枫桥式”工作法,将以“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为抓手,推动矛调中心实质化运行,不断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真正实现“矛盾不出村、服务不缺位”。
作风转变提质效。走访活动成为干部作风的“试金石”。走访干部坦言:“过去在办公室填表格,现在走进群众家里唠家常,工作更有底气了。”同时在走访中注重挖掘老干部、老党员、热心人士等资源,带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干部带头、群众接力”的共治新风。
盐龙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加飞表示,将继续以“民情日记”为载体,推动干部“身入”更“心入”,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刘玉飞 吴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