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荣
在刷短视频放松的片刻,一则“好人难当”的故事却像一根尖锐的刺,扎进我原本平静的心绪。视频里,一位骑自行车的年轻人目睹骑电动车的老人摔倒,毫不犹豫地上前扶起。这本该是一个温暖人心的瞬间,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让人心寒——老人一口咬定是年轻人撞倒了他,而周围那些起初愿意为年轻人作证的群众,在警察要求他们前往派出所作证时却纷纷退缩了。
更令人愤怒和悲哀的是,老人的子女赶到后,不仅没有感激年轻人的帮助,反而理直气壮地质问:“你既然这么愿意做好事,怎么不把他送到医院去,把他医药费付了?”这种道德绑架的言论,犹如一把生锈的锁,将善意锁进了“好人必须做到底”的道德牢笼。
群众的退缩,折射出人们内心对麻烦的恐惧。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忙碌,害怕卷入是非给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哪怕是为正义发声,也变得小心翼翼。这种明哲保身的心态,看似是一种自我保护,实则是对社会责任感的漠视。
而老人子女的道德绑架,则是对善良的亵渎。他们混淆了帮助与责任的界限,将别人的善良当作可以随意索取的资源。在他们眼中,善良似乎是一种可以被利用的工具,而不是一种值得尊重和珍惜的品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不仅伤害了做好事的人,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序良俗。
这场景让人想起古时的义庄——那些收容无名尸骨的慈善之所,门口总挂着“善有善报”的匾额。而今的善举却成了需要自证清白的“嫌疑行为”,路人的沉默与受助者的贪婪,合力将善意逼进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迷宫。人们依然会在短视频里为千里之外的善行点赞,却在现实街角对摔倒的老人默契地绕行。这种割裂,恰似当代社会的魔幻注脚:我们高呼“人间有爱”,却把善良活成了行为艺术。
制度的缺席让善意成了高空走钢丝。某地法院曾判决扶人者赔偿,只因“不是你撞的为何要扶”;另一城市老人讹诈不成反诉“精神损失”,竟获部分支持。这些判例如野草般在民间疯长,最终编织成一张名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巨网。而在大洋彼岸,加拿大的《好撒玛利亚人法》早已规定:施救者除非故意或重大过失,否则免责。我们的善良却仍在“监控有没有拍到”“证人肯不肯开口”的钢丝上颤颤巍巍,仿佛助人不是本能,而是需要精密计算的冒险。
但总有些微光在裂缝中闪烁。杭州某社区自发成立“善意银行”,记录每个助人举动作为道德积分;深圳街头出现“跌倒救助金”,为扶人者兜底可能的经济风险。这些民间智慧如同荒漠里的梭梭树,用根系紧紧抓住正在流失的信任土壤。更动人的是那些“顽固”的善良:暴雨中默默为外卖小哥撑伞的白领,火车站帮农民工抢票的大学生,他们像隐形的骑士,执拗地守护着人性最后的城池。
两千年前,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今天的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定义这个“勇”字——它不仅是扶起摔倒者的刹那热血,更是扶起整个社会信任体系的恒久坚持。当我们在超市为陌生人垫付零钱,在电梯里替快递员按住开门键,在网暴漩涡中为无辜者发声,其实都是在完成一次微型的社会重建。正如那个扶起老人的青年,当他自行车铃铛声再次响起时,我们该让这声音成为唤醒善意的晨钟,而非祭奠道德的哀乐。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出努力。勇敢地站出来,为正义发声,不要让恐惧和冷漠占据我们的内心;学会尊重和珍惜每一份善良,不要让道德绑架成为伤害他人的武器。同时,社会也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做好事的人提供保障,让他们不再有后顾之忧。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社会能充满温暖和正义,让善良不再蒙尘,让好人不再难当。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善意不再流浪,让温暖永驻人间。
(作者单位:东台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