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们帮助拧紧合法性审查‘安全阀’,我们基层工作开展更有底气了。”近日,连云港市赣榆区石桥镇镇长、黄海粮油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卢淼在区司法局合法性审查中心拿到项目建设合作合同修改意见书后由衷地说。卢淼的底气来自区司法局创新建立的行政事项合法性“1+15+N”协同复审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完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去年,我们整合区镇以及外部法律服务力量,探索建立行政事项协同复审机制,有效破解了基层合法性审查力量不足、专业队伍不强、审查质效不高等问题,从源头上规范行政行为,减少行政争议的发生,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赣榆区司法局局长孙承晨说,经过一年运行,协同复审机制效果明显,全年为镇级行政事项复审把关156件,提出意见建议900余条。镇行政诉讼发案量同比下降65.9%。协同复审机制做法获省司法厅领导批示肯定。
整合资源
让合法性审查实现全覆盖
3月10日,赣榆区行政规范性文件专家论证会在区司法局合法性审查中心召开,市、区法学专家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对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海域使用权市场化出让办法等两个规范性文件草案进行论证。各位专家从法学理论、实践运用、逻辑体系等多角度对文件中的难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论证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协同复审机制运行以来,这样的专家论证会、会商会经常开。”区司法局副局长王斌介绍,为破解“重大行政事项把关难”这一基层依法治理难题,赣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建立行政事项合法性“1+15+N”协同复审机制的工作方案》,创新审查工作架构,做到有机构承担、有专人负责,形成高效协同、高标赋能的基层审查格局。“1”指区司法局,为区合法性审查机构,承担区政府行政事项合法性审查职责,同时为镇(园区)合法性审查工作提供复审指导。“15”即明确各镇(园区)党政办为镇合法性审查机构。“N”指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外部法律服务力量,为合法性审查提供专业支撑。科学打造高素质法治审查人员队伍,是保证“审得了”“审得好”的关键。该局发挥“1”领头雁作用,整合系统内法学人才,打造由6名骨干组成的专业审查团队,根据每个人擅长的审查领域,分条目开展审查,实现审查工作“专、快、精”。提升“15”排头兵能力,明确1名分管负责人、1名党政办负责人、1名司法所长为固定审查人员,通过组织集中轮训、经验交流、专题研究等,增强镇级审查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用好“N”智囊团。公开选聘2家区政府法律顾问单位,聘任54名政府法律顾问,全年帮助审查行政事项800余件,提出意见建议4000余条,协助化解风险隐患。
明确流程
让合法性审查便捷高效
走进区合法性审查中心联审室,复审流程图、工作职责等制度牌悬挂上墙,一目了然。联审室负责人王敬华正在跟相关执法部门法制审核人员、城西镇副镇长王炳然一行研讨案件,对镇里2件重大行政处罚决定的合法性意见进行复审。
王敬华介绍,针对镇里对合法性审查标准把握不准等问题,区司法局围绕“审什么、怎么审”,建立审查清单,将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合同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4项作为必审事项,鼓励镇(园区)根据实际拓展其他涉法事项审查。科学编制审查流程图,确保“一看即懂”“一学就会”。就招商引资等高频使用的合同,制定审查指引和制式合同模板,为镇级审查工作提供便利化指引和标准化参考。
顺利拿到2个执法案件复审意见书后,王炳然说:“此前镇里法制审核力量薄弱,导致执法不规范。如今,有了‘1+15+N’协同复审机制,镇里行政事项合法性审查按照流程走,成效立竿见影,疑难复杂问题区里帮我们提供复审指导,我们心里有了底。协同复审机制为我们基层依法开展各项工作上了双保险。”
贯穿压力
让合法性审查有效可行
行政事项合法性“1+15+N”协同复审机制是一个完整闭合的体系。为确保其有效运行,赣榆区委依法治区办统筹指导推进协同复审机制建设工作,把合法性审查工作列入年终述法内容,充分发挥法治督察、执法监督职能倒逼用力。
赣榆区司法局建立衔接机制,及时研究回复镇级请求指导支持的审查事项。夯实各镇(园区)镇级合法性审查工作主体责任,“应纳尽纳、应审尽审”,确保不经过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事项“不上会、不签批、不实施”。强化责任追究,与区纪检监察机关建立线索移送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审查机构未严格履行审查职责、不采纳合法性审查意见等导致行政事项违法的一律问责处理,形成硬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