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检察机关代表联络工作之我见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3月20日A07
日期:03-20
陈进 窦豆
近年来,检察机关在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良性互动中,一个个“金点子”转化成了一项项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检察举措。众所周知,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从政治责任看,必须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从法治责任看,受人大监督、向人大负责。如何更加精细化做好代表联络工作,既让代表民意“直达”检察机关,又助力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笔者以为,代表联络工作应实现“三个转变”。
要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般都是双重或者多重身份,大量事务缠身,精力有限。仅是履行代表委员职责这一项,规定动作就不少。作为检察机关,做代表联络工作,不能一味追求覆盖式的“大水漫灌”,而应以代表委员需求为导向,以听取意见建议为重点,以解决困难问题为根本,多在精准化、个性化方面动脑筋、想办法、支实招。要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搞运动式、突击式走访,而是精心设计每一次走访互动。比如,邀请代表委员参加检察开放日活动,要针对开放日主题,做到一案一策,有针对性选择代表委员走进检察机关,不能不假思索地凑足人数,满足于活动搞过了。因此,只有功夫下足了,活动才有意义,才有实效。登门拜访代表委员,更要做足功课,制定个性化方案,提前预约,充分沟通,确保联络工作取得双方愉悦的效果。
要从“党政企”向“工农兵”转变。以往,检察机关代表联络重心多半是放在“党政企”,与“工农兵”代表委员联络相对少一些。一定程度上讲,“党政企”代表委员多数身居要职,社会资源丰富,能够发声和解决问题的渠道更为多元,检察机关理应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尤其要为护航企业发展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但来自“工农兵”的代表委员,他们身处基层,最有发言权。检察机关要把联络重心向基层倾斜,多到田间地头、厂矿企业和军营去,听听这些代表委员的大白话、大实话。要创造机会让这些来自基层的、最有发言权的代表委员有机会说话,说出基层的真实现状,说出他们的真心需求,同时还要虚心接纳他们的批评,听得进去“不和谐”的声音。因此,只有坚持“双轮驱动”,侧重基层,联络才会实现双向奔赴。
要从“面对面”向“键对键”转变。代表委员“面对面”联络形象直观、效果好,但大数据时代,囿于这一传统思维和做法,是显然不够的。要紧跟时代步伐,尽量减少和控制面对面联络频率、次数,不过多打扰代表委员,让双方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要优化和完善“代表联络群”“委员联络群”“特约检察员工作群”“代表委员工作群”,及时推送有价值、有影响的信息和典型案例。探索建立基于信息系统的代表联络、问策、监督智慧平台,以大数据思维和技术搭建线上联络沟通平台。坚持线上线下联络互动,以线上联络为主,线下联络为辅,能在线上进行的,不在线下互动,有效降低联络成本,让联络工作与时俱进,真正成为助力检察机关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