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领域数字化行政检察的体系建构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3月20日A07
日期:03-20
章楚阳
受制于经营主体的自发性和活跃性,市场监管领域面临执法效能不足、监管盲区频现等问题。非法转卖营业执照、虚假办理工商登记、恶意注销逃避债务等违法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侵蚀法治化营商环境。行政检察以“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为契机,着力优化市场环境、促进规范经营,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领域履行监督职能。以数字化赋能行政检察,监督市场监管领域行政执法漏洞,挖掘如不作为、乱作为或小过重罚等突出问题,同时也变相打破传统行政执法监管信息孤岛、职能分离局限,利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行政执法以升级市场服务。市场监管领域行政检察与行政执法有机融合,实现由个案应对到类案监督的体系变革。
市场监管领域行政执法的现实难题
1.虚假办理工商登记
当前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工商登记部门形式审核人员信息、经营场所,符合要件即可准予登记。行为人利用经营主体登记流程简化的便利条件,通过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虚构注册登记地址、伪造租赁合同等手段办理虚假登记,干扰市场登记秩序。部分虚假登记类案件暴露出登记机关的审查程序缺乏监管,较难应对职业代办人员的造假手段。
2.非法转卖营业执照
行为人注册登记“空壳公司”以转卖牟利或出售“空壳公司”营业执照、对公账户,为诈骗、网络赌博等非法活动提供支付结算、窝藏转移等便利,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犯罪案件中大量涉案营业执照仍处于存续状态,给法治营商环境埋下重大隐患。
3.恶意注销逃避债务
政务服务改革下,简易注销登记的适用范围拓展至未发生债权债务或已将债权债务清偿完结的经营主体。问题企业通过恶意注销登记对抗行政处罚和强制执行,造成罚款等无法追缴,也损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数字化行政检察的资源优势与路径建构
数字赋能的优势下,数字化行政检察能够充分践行“穿透式监督理念”,以最小的成本,促进对行政诉讼监督、行政违法行为监督、行政非诉执行监督工作发挥最大效能。
1.数据整合与智能分析突破监管盲区
数字化行政检察通过运用大数据功能进行要素比对,将当事人诉求、案件事实、裁判结论快速对比,快速分析案件争议焦点,提高案件办理效率。在市场监管领域中,检察机关利用公开的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数据,综合分析执法案件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实现法律法规、近似案例、司法观点的精准推送,将零散线索转化为类案监督,提升监督精准性。同时借助数据分析,对行政检察监督线索进行筛选研判,提升检察监督的精准性;依托数据碰撞比对,发现社会治理中普遍性问题,将精准监督等理念融入检察办案,提升检察监督质效。
2.模型驱动与流程再造建构监督路径
昆山市检察院开发的非法转卖营业执照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运用数字功能,从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犯罪中获取非法买卖营业执照线索,再通过调取涉案企业工商登记信息、税务信息等进行综合判断,为实现大数据赋能监督、提升数据分析精准度提供保障。在开展数字化行政检察监督工作中,检察机关应借助调查核实、两法衔接、政法协同以及与相关单位达成的信息共享机制等途径延伸触角,获取所需的数据。借助政务公开、司法公开等制度便利,主动加强对已公开的行政执法、审判执行等信息的收集,运用数据化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加工,提升数据运用质量,更好服务行政检察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