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以补植复绿实现“生态救赎”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3月20日A06
日期:03-20
本报通讯员 徐芳 金梦晰
本报记者 郎建强
“这一批树就是用你们此前赔付的补植复绿款种植的,现在已经长出嫩芽了。”近日,老叶、老王在常熟市检察院检察官的带领下来到一片数十亩的树林,只见这里树木长势良好,两侧还树立了展示牌用于科普林业知识。
2022年6月,老张伙同老王、老叶在未取得主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纠集工人采用油锯锯树的方式,擅自砍伐某生活垃圾堆积场内的树木779段,后将所伐树木售出。经鉴定,案涉树种为意大利杨树,合计木材积量为43.6439立方米,价值人民币30551元。
2023年7月,老张、老王及老叶因涉嫌盗伐林木罪被移送常熟市检察院审查起诉,该院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以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立案审查。
承办检察官第一时间进行实地走访,却发现现场因开发需要已发生改变,无法了解案发时的真实面貌。三名当事人也辩解道:“我们砍伐的都是枯树,根本没有造成林业资源损失。”
为还原案件事实,检察机关向常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调取了历年的卫星图片。“2021-2023年的卫星影像显示,2022年前案发地点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区块,案发后这些区块已变成了灰色。”承办检察官表示,卫星云图上的色块变化足以证明了当事人砍伐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林业资源。
经审查,三名当事人未经主管部门批准盗伐林木,数量较大,已构成盗伐林木罪。
“虽然三名当事人都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但生态破坏不能止于刑事追责,必须算清‘绿色账本’。”在案件研讨会上,承办检察官提议,本案提起公诉的同时,同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求当事人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2024年5月,常熟市检察院委托专家对该案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进行评估。“补种树木是修复生态的第一要务,但树木除了经济价值,还有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和森林防护等生态功能,等额补种树木并不能完全恢复原状。”经专家论证,本案造成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损失为42557元。
明确损失数额后,常熟市检察院与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属地街道、当事人共同磋商明确了生态修复方案:当事人向属地街道支付30551元赔偿金,用于补植复绿,检察机关则通过提起公益诉讼向当事人主张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费用。同时,检察机关和自然资源与规划局以现场树立展示牌的方式向公众科普林业资源知识及法律知识,扩大原位修复的效果。
鉴于三名当事人认罪认罚态度良好,并主动缴纳了42557元的生态损害赔偿金。检察机关也据此提出了刑事处理从轻的建议。最终,三名当事人分别被判处拘役五个月至有期徒刑七个月不等的刑期,并各处罚金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