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弘:
本报通讯员 孙逸人 本报记者 翟敏
自2009年进入淮安市中级法院工作,民二庭庭长刘弘已经在审判一线奋斗了16个年头,她办理的案件不仅两次被淮安市委政法委表彰为“百百千”提升工程一等奖,还多次入选全国、全省、全市典型案例,被评选为全省审判业务专家、全市法院优秀法官等。
“对案件细节问题的不断求证,对案件处理效果的反复衡量,就是为了向当事人传递,司法不仅是一个公正的裁判,更是法官力透纸背的真情实感。”刘弘说。她有着认真、细腻和温柔的独有特质,在岗位上脚踏实地,逐步成长为办案骨干。
刘弘希望自己是一个温柔而有力量的女法官,将法律的正义与司法的温度融入每一起案件,在热爱和责任中坚守和传承,在审判岗位上绽放最美芳华。
用理性追求理清案件事实
在审判岗位上,刘弘以法官的理性追求,在对事实缜密判断和对法律精准把握的基础上,用坚定不移的态度作出公正判决。
刘弘审理的一起债权人代位权案件,三方当事人此前就借款和租金问题已有多次诉讼、执行,但债权债务争议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原告为实现债权,又提起了代位权诉讼,并在被法院驳回后提起上诉。作为二审主审法官,刘弘通过阅卷,认识到该案争议实质是法律适用问题。然而,通过调查她发现,原告经常在国外,因债权执行不到、案件败诉以及个人性格等原因,对立情绪严重。
在查阅大量资料、研读相关文献解释后,刘弘认识到适度扩张债权人代位权行使客体符合立法本意,这样既可以加强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保障市场交易安全,也能与执行程序有效衔接。在做足各项功课后,她又逐项审查认定双方其他异议点并在判决书中详尽分析说理,依法做出了改判。
二审判决后,被上诉人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主动履行了付款义务,双方均未申请再审,债权债务就此了结。
用人文关怀解开矛盾心结
审判生涯中,刘弘以女性与生俱来的感性温柔,用浓厚的人文关怀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纠纷。
在一起生命权纠纷案件中,原告的近亲属与被告母子俩发生言语、肢体冲突后突发心梗猝死,一审判决被告赔偿原告损失5万余元。双方均表示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原告认为其近亲属死亡是被告造成,应赔偿全部损失;而被告却认为死亡是死者自身疾病导致,自己不应赔偿。
庭审中,双方剑拔弩张,原告扬言要对方一命还一命,被告握着拳头表示自己奉陪到底。刘弘察觉到,判决不是最佳解纷方式,如何解决双方的情绪化问题可能是关键。于是,刘弘反复与双方律师和当事人沟通,得知原告情绪激动的原因更多是认为被告对死者的意外离世无动于衷。
刘弘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相关法律条文,突然想到赔礼道歉也是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方式。她顺着这个突破点反复教育被告,让其意识到自己的一时冲动给对方造成亲人去世的伤害,同时也不断劝导原告向前看而给年轻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在反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下,被告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庭向包括原告在内的死者所有亲属真诚道歉,并出具悔过书。原告心里的那道坎过去了,接受了一审判决的金额,该案最后成功调解。
用对审判事业的热爱谱写奉献之歌
刘弘长期在案件数量较多的民事审判条线工作,为了快办案、办好案,经常利用晚上以及周末时间加班加点阅卷、写文书,这也成为刘弘乐此不疲的“家庭作业”。长期的伏案工作,使她患上了腰间盘突出,2016年的夏天发病很重导致卧床不起,医生嘱咐她要卧床休息一个月,家人和同事们也都让她休息休息再来上班,但她在一个星期病情缓解能下床行动后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王某等4人诉太仓市金鑫铜管有限公司等股东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责任纠纷一案,案情较为复杂,涉及到破产、清算,仅仅当事人所举证据就多达四五十组。面对压力和困难,刘弘一点一点查明案情,撰写出长达30余页的裁判文书,促使该案矛盾获得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