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工程纠纷14小时化解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3月05日A01
日期:03-05
2月28日深夜,启东市法院大楼唯有第三法庭还亮着灯。此时,距离法官开始调解已经过去了整整14个小时。
终于,在法官的主持下,标的数亿元、僵持数月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的双方当事人通过视频同步签署了调解协议。
从“云端”到“心间”
“智慧庭审”系统破空间壁垒
这场纠纷的原告是外地知名建筑企业,被告为本地大型项目的实际施工方。双方因工程结算金额产生分歧,争议焦点涉及合同效力、履职行为认定、鉴定结果采信等十余项,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互不让步。
针对当事人异地诉讼的难题,启东法院民一庭依托“智慧庭审”平台,多次组织线上证据交换、质证及辩论。为保障庭审顺畅,法官助理沈佳丹数次与行装科沟通调试,反复确认网络是否畅通、设备是否正常运转。合议庭先后多次召开专业法官会议,逐项梳理结算标准、行业惯例等争议点。法官王珊珊多次赴工地现场勘查。近百页的证据目录、几尺厚的工程资料,见证着审判团队“分毫必较”的坚守。
从“各执一词”到“握手言和”
法官抽丝剥茧厘清争议焦点
调解当日,从晨光熹微到星夜阑珊,法官王珊珊围绕核心诉求展开拉锯式协调。书记员同步起草调解协议,确保“调解成果”即时落地。王珊珊围绕实际确定案件事实,从审判实际及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等多层面深入释法说理,希望双方能够换位思考,为长远发展考虑,后续继续合作。
最终,当建筑企业同意优化付款方案、施工方承诺保障工程质量的时候,屏幕两端的当事人都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当事人感慨道:“这场调解既保住了企业信誉,更守住了农民工的血汗钱啊,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从“案结”到“事了”
司法温度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该案通过柔性司法,既避免数亿元工程烂尾风险,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了强大司法动力,又让农民工的劳动成果得以兑现,彰显了司法温度。正如王珊珊法官所言:“建设工程纠纷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既要算清‘法律账’,也要算好‘社会账’,让裁判结果经得起民心检验。”
据悉,启东法院积极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组织法官深入辖区企业,针对企业经营中常见的法律风险点进行专题宣讲,提供“一对一”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同时,法院与建筑业协会等行业协会联动,定期开展专题法律讲座,围绕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劳动用工风险等热点问题,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法律指导,助力企业规范经营、健康发展。
“我们要通过多元化司法服务举措,不仅为企业纾困解难,更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司法保障,让法治成为企业发展的‘定心丸’和‘助推器’。”启东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顾雪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