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版)
企业发展到哪里,司法就服务到哪里。基于辖区产业发展实际,李集法庭做好了全方位的司法保障。
“法官,我们手艺人不容易啊,这钱到了,心病也就没了。”2024年8月23日,老宋的劳务纠纷案件在承办法官武震主持调解下圆满化解。
老宋是从事小饰品加工的个体商户,2023年4月至今年1月,老宋多次承接赵某饰品加工,产生劳务费2.3万余元。然而赵某仅支付了3000元,剩余劳务费多次催要迟迟未给,遂诉至李集法庭。
武震在接收案件后开通涉企纠纷绿色通道,优先调解,从法律角度和企业发展角度沟通诚信经营的重要性以及小微企业的不易,情理结合,化解双方纠纷。
“‘绿色通道’不仅仅在化解纠纷,还在企业有司法诉求时进行优先把脉,提供精准有效的法律指引。”武震介绍说,“对于涉企案件的审理推行一站式服务、分流式调解、繁简分流,切实提高涉企案件审理效率。”
此外,该庭在落实涉企纠纷实质性化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涉企法律风险防范。他们常态化走访中小企业“把诊问脉”,定制“普法菜单”;强化地方职能部门,排查纠纷、防范预警、研判对策;在饰品产业园区设立服务点,常态化开展涉企巡回审判、法律咨询、培训等服务;深化行业间协作,与银行、工会等行业组织建立联动,提供精准专业、多元司法服务。
据统计,2024年以来,李集镇辖区共受理案件1025件,其中,涉企案件217件,平均审理天数26.6天,调撤率达30.97%。
激活法治乡村“内核力”
“第一次看法官怎么判案的,既新奇又长见识。”初春时节,家住桃园镇小葛庄的赵大爷全程观摩了一起关于相邻纠纷案件的庭审后感慨地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遇事寻法解决成为群众的普遍共识,但法治意识与转化运用相差甚远,这导致群众产生纠纷便涌入司法途径解决,既增加群众诉累又凸显人案矛盾。
因此,李集法庭在日常司法实践中不断摸索,坚持落实把法庭搬到群众中间这一举措,通过精心选取群众频发、易发的纠纷以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典型案例,深入村间巷道、田间地头开展常态化的巡回审判,同时把审判与就案延伸普法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讲清法理、讲明矛盾焦点、讲好解决攻略,切实让法律知识在群众心间落地生根,满足群众司法需求。
基层的案件连民生更连民心。“我们除了把司法服务融入百姓生活,还把网格员纳入了全民共享法治公开课’范畴。”武震补充道。
据了解,该庭深入构建“法官+网格员”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充分借助网格员与群众更贴近、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经常性地邀请网格员参与矛盾纠纷的化解,学习纠纷处理方式和法律化解思路。
辖区四镇“枫”景不一,但在村居小道、田间地头、屋庭别院,一段段司法为民的精彩故事不断上演。下一步,李集法庭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不断推动矛盾纠纷融合共治、前端发力,实现矛盾纠纷从多诉少调到多调少诉的转变,让“枫桥经验”在四方小镇间绘就如画“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