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清茶香里听心声 “锦囊计”中有力量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3月03日A01

日期:03-03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郑弋

本报通讯员 朱涵秋

“请问哪位是律师?有人用假欠条起诉我们公司给付货款,材料我都带来了,您能否帮忙看看该怎么办”“王庭长,欠我们货款的公司经营状况不好,请问我们能不能要求保全公司股东的财产呀”……这是日前记者在海安市首场“‘si法’解忧茶”活动现场见到的一幕。该市法学会企业权益保护分会法治宣讲团成员与企业家积极沟通交流,面对面收集了解企业的法律问题和实际需求,点对点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为企业送上“解忧锦囊”。

为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年初以来,海安市司法局积极创新打造“‘si法’解忧茶”法治服务品牌。依托该市法学会企业权益保护分会,由海安市司法局牵头,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载体、搭建多元平台,听想法、给解法、送办法、讲律法,聚力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助力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整体竞争力。

借“茶”诉忧说求

了解阻碍企业发展的症结,方能对症施治。

为充分了解企业所难所思所盼,法治宣讲团积极与区镇(街道)、行业商会对接,每场组织8-10家有需求的企业参与,小规模、多频次地将“si法”解忧茶活动办到企业。

“关于超过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用工问题……”“行政执法对我们企业很有益处……”“刚才他们说的问题,其实我们公司也有的……”解忧茶会上,企业家们畅所欲言,倾诉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法治困惑、亟待解决的涉法问题、期望获得的法律服务等。活动中,既有对企业涉法问题的探讨、对行政执法的理解,更有企业家们的有感而发和举一反三的思考。截至目前,“‘si法’解忧茶”活动共听取企业涉法问题47个,涉及合同纠纷、劳动用工、知产保护等五项9类,为精准“解忧”夯实了根基。

以“茶”答忧解难

机关部门共同答题,助力企业涉法难题“药到病除”。

法治宣讲团由政法机关干警、执法部门人员、公益法律服务团成员共24人组成,每场解忧茶活动均有各方代表参加,对企业涉法问题给出针对性的解答,对有需要的企业现场开展法治体检。法院、检察院及人社局等结合自身职能,多角度提示常见涉企法律风险。

对企业反映的职业打假、客户“碰瓷”等共性或苗头性问题,及时形成《警惕“消费维权”形式下的职业手段》《信任需验证,合作有边界》等案例解析,给出“强化自身合规+完善供应链管控+精准法律反击”“合同约束+动态监控+快速响应”等法律意见和建议,通过商会反馈企业参考。对个性化普法需求,以订单式、定制化的形式送法进企业,开展实时普法、精准普法、互动普法,切实提升企业的法治意识。

品“茶”解忧送盼

“茶会”不停歇,服务不止步。

针对在解忧茶活动中发现的共性法治需求,海安市司法局进一步完善涉企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完善编印《园区公共法律服务项目手册》,包含基础类、专项类、便民类等20个服务项目,使涉企服务更加普适普惠、优质高效。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行政违法风险点,创新编制行业性“1+N”指导清单,包含通用清单及8个行业清单,“全周期”护航企业发展。针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见的法律风险,组织拍摄系列原创法治视频短剧,放大新媒体普法声量。

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开展送“码”入企活动,将应知应会的法律法规、企业法治体检自测表等制成二维码,将优质服务从“案头”传输到“指尖”,实现“解忧”服务更多元、更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