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尤莉
本报通讯员 曹钰华 姜雨凡
一个县级公安机关何以连续3轮被命名为“全省执法示范县级公安机关”,连续13年被评为“全省执法质量优秀单位”,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以上。
南通市通州区副区长、公安局局长孙康介绍,这主要得益于该局以“人才强基、实战淬炼、智能监督”三维驱动加速执法能力现代化转型,为法治公安建设注入强劲动能,锻造新时代法制尖兵。
淬炼法治先锋
精锐队伍筑根基
通州区公安局把建强法制人才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细抓实,以“优结构、强能力”为抓手,创新推行“选苗、育苗、墩苗”的人才培育链,构建法制专业精锐梯队。推动法制民警内部轮岗、外部交流和遴选补充,去年以来,该局法制大队3名骨干民警下沉派出所担任法制员,通过“青蓝结对”培养24名办案能手,指导基层一线完成362件疑难复杂案件精准处置。
去年,该局对派驻法制员队伍进行新一轮遴选调优,升级“一所一员”的配置标准,组建由15年以上法制工作经历的老法制员传帮带的17人法制员队伍,其中90后占比达43.8%。为切实压实基层法制员职责,该局还推行“基层法制员初审+法制部门复核+局领导审批”三位一体的案件审核机制,同步建立法制员执法问题递进抄告所长、分管副局长、一把手局长“三联单”制度,让派驻法制员“有能力、有保障、有权威”。
除了法制民警和法制员队伍,通州公安还搭建起覆盖全局的法制文员矩阵,案管中心配备10名专业力量,每日开展网上巡查、督办整改,基层派出所按照大所6人、小所4人的标准配备法制助理员,培养一批辅助执法管理的专家能手。
实战赋能升级
练兵锻造硬本领
执法主体能力的提升是法治公安建设的核心支撑。随着群众法治素养的不断提升,对民警执法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州公安以法治公安建设为目标,持续开展执法培训,提升全警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
据南通市通州区公安局政委贲驰介绍,去年以来,他们以“开放练兵”为突破口,邀请检察院、法院等专家上门授课,开展6次政法融学堂同堂培训,组织民警旁听重大案件庭审20次。坚持以法治讲堂、政法融学堂、法制夜校为载体,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局性培训,推动全警学法、典型案例释法常态化。
“当民警坐在法庭旁听席,亲眼看到收集的证据被质证时,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他们感受到了提升执法能力对于案件办理的关键作用,也通过庭审查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贲驰说。
能力测试和比武竞赛也是提升和检验民警执法能力的重要抓手,该局建立了民警全警法律过关性考试制度,同时出台了鼓励高级执法资格考试和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五项规定,民警学法氛围日益浓厚,去年5名民警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公安部高级执法资格考试参考通过率达到40%。同时,围绕法律基础测试、卷宗审核和模拟庭审等多种形式,每年组织一次法制条线技能比武竞赛。
智慧监督护航
织密质效防护网
通州区公安局持续深化公安执法数字化转型,强化对执法环节的全流程管控,围绕人员、案件、物品、场所、卷宗等关键要素和重点执法环节设置智能监督预警模型。精选法律人才与执法骨干组建执法监督“啄木鸟”专业队,以飞行临检、视频巡检、案件抽检等手段常态化开展全覆盖全流程执法监督巡查,推动建立“日清、周结、月通报”工作机制,有力提升执法监管能力水平。
为有效推动执法监督端口前移,该局还不断强化事前预警和规范指引,针对执法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常态化发布预警提示,涵盖强化执法安全管理、案件类警情处置、办案区使用、法律文书制作等各方面,2024年共发布执法预警提示52期。并且,围绕易出问题的执法环节发动全警征集创作、总结提炼多个形象化实务口诀,既朗朗上口,又通俗易记,成为全警执法办案基本守则。
此外,该局通过搭建法治公安建设网站,构建“执法规范全景式导航平台”,开设执法须知、执法监督、案例指导、全警学法4大专栏。全面推行“教科书”式执法,实时同步更新最新司法解释及典型裁判要旨,同时针对执法办案中常发多发案件编撰执法案例汇编,形成“法律条文、典型案例、预警提示”三维指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