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买卖虚拟号码牟利 13人被判刑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2月25日A08
日期:02-25
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被告人肖某、李某等人分别开设工作室,以“App推广拉新、招聘兼职”等为由招聘“兼职人员”,并以此欺骗“兼职人员”提供本人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注册百家号、今日头条、i茅台等App账户以及实名认证虚拟手机号码、物联网卡。之后,被告人肖某、李某等人将通过上述方式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给被告人张某、赖某、倪某等人牟利,被告人张某、倪某等人将从被告人肖某、李某及其他下游工作室处购买的公民个人信息继续出售给被告人何某等人牟利;被告人何某等人将购买的公民个人信息继续出售牟利。
溧水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肖某、李某、何某等13人均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其行为均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结合各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情节、主观恶性、认罪悔罪态度及社会危害性程度,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至三年,缓刑一年六个月至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至六十万元不等的刑罚。
值得注意的是,案涉被告人涉及买卖的虚拟手机号码依法被法院认定为公民个人信息,可是虚拟号码怎么还能算公民个人信息?
案涉被告人购买的虚拟手机号码系经过实名认证,与特定自然人身份绑定,包含了公民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图像、动作等可以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的信息,依法应属于公民个人信息,故被认定为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载体”,各被告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层层转卖上述含有公民个人信息的虚拟号码,其行为均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法官说法:
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仅是维护公民的隐私和权益,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网络安全的必要举措。虚拟号码的生成技术本身或许中立,但一旦被用于关联真实身份信息并进行交易,其性质便发生根本变化,此时技术手段的伪装不能成为免责理由,只要信息客观上具备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的可能性,被用于非法用途,无论形式如何隐蔽,均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广大民众要增强法律意识,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防火墙”,切勿因一时利益参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