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平
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集中展现法院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生动实践,2月21日,昆山市人民法院召开2024年度十大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
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此次发布的十大典型案例,是从昆山法院办结的5.2万件案件中精选产生,涵盖刑事、民商事、执行、破产等多领域,聚焦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以及法律适用新问题。
严惩跨境电诈,维护群众财产安全
跨境电信网络诈骗不仅对个人造成严重伤害,还对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2019年初,王某、谢某、闵某甲、闵某乙、闵某丙、闵某丁在国内共谋,商定合伙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同年5月,闵某甲指使闵某丙、闵某丁纠集苏某等7人,联系“蛇头”偷渡至缅甸组建电信诈骗犯罪集团。该犯罪集团以“荐股”的方式骗得被害人信任,并将被害人引流至“益群国际”虚假平台炒期货,恶意造成被害人平台账户资金持续亏损,最后关闭平台骗取被害人账户剩余资金。截至2019年7月下旬,该犯罪集团共骗取我国境内18名投资者共计人民币1020余万元。其中,王某、闵某甲系幕后组织者、出资者,负责招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组织境内外人员对接实施诈骗活动;谢某、闵某乙在国内成立引流公司,由胡某协助共同寻找股民并引流至虚假投资平台;闵某丙作为后勤主管,负责窝点的后勤保障工作,闵某丁作为技术主管,负责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技术保障等事宜;另有苏某等7人系业务员,负责实施具体诈骗活动。
法院经审理认为,闵某甲、王某、闵某丙、闵某丁、谢某、闵某乙、胡某以及苏某等其他7名人员共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他人人民币1020万余元,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构成诈骗罪。最终,法院以诈骗罪、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判处上述人员十四年至五年六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近年来,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产业化、集团化特征,犯罪链条长、层次多,打深打透难度较大。昆山法院全面查明犯罪集团的组织架构、犯罪模式、人员情况和地位作用等,对犯罪集团中各类人员精准判处相应刑罚,依法严惩幕后“金主”和实际控制人,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平安稳定。
创新执行管理人机制,15天兑付271名员工工资
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系从事曲屏、盖板、3D产品等高端电子产品配件研发生产的企业。由于公司陷入债务困境,引发大量纠纷和诉讼。
2024年春节前,陆续有200多名员工就工资、经济补偿金支付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由于案涉员工众多,法院随即启动“府院联动”机制,在查明公司属于严重资不抵债情况下,确定了先行解决职工工资、保留公司生产资料转入破产、引入投资人恢复生产的工作思路,并于执行立案后次日指定某律师事务所担任该公司执行管理人,协助法院开展执行工作。执行管理人在法院指导下对该公司经营进行监督,开展资产核查、财务梳理、催收应收款、变卖库存、处理废弃品等工作。仅用15天的时间归集了现金450万元,支付了271名职工的工资并缴纳了社保,在春节前一周解决了职工的燃眉之急。后经过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研判,法院将该系列执行案件转入破产审查程序,为后续整体化解债务纠纷、盘活土地设备等资源、推动引资重整奠定基础。
法院充分发挥“府院联动”机制作用,主动与地方政府共享信息、加强联动,第一时间控制局面,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后参照破产管理人制度指定了执行管理人,借助社会专业力量协助执行工作,提高了执行效能,既在春节前优先保障了职工债权,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也注重保留企业生产资料,为被执行企业的后续重整、市场资源的有效盘活提供了可能,实现了共赢。
发掘企业经营价值
运用破产和解保生产稳产业链
成立于2010年的某金属制品公司,主要从事座椅、天窗、中控部件等汽车零部件生产组装,拥有16项专利和6项软件著作权,具备向多家知名车企供应商直接供货的资质,同时还连接下游19家中小型零部件加工企业,系汽车制造产业链的中间枢纽。后因市场需求变化、产业转型升级等多重因素影响,某金属制品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无力清偿到期债务1560万余元,被债权人申请强制执行。
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如通过执行拍卖处置某金属制品公司资产,将导致公司生存难以为继,并间接影响到其他19家下游企业的生存及员工就业,遂将案件推送至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
重整中心结合某金属制品公司产业链“承上启下”的关键枢纽地位、具有供应商资质等优势资源的情况,认定公司属于“中期艰难型”企业,可以通过强化自身“造血”功能消减债务、重获新生。据此,重整中心提出通过破产和解挽救企业的方案,并引导债务人提出破产申请。在破产程序中,法院指导破产管理人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前模拟不同处置方案下各方债权人清偿比例,为后续和解方案的确定打牢基础,同时向某金属制品公司释明破产和解工作思路,鼓励其维持生产经营,避免因停产导致损失扩大。最终,各方当事人协商确定了和解协议草案,职工债权和税收债权获得全额清偿,普通债权清偿比例由0提高至50%。目前,某金属制品公司新订单充足,生产经营持续向好。
法院坚持“能救必救”“能救早救”破产审判理念,充分运用企业重整服务中心平台功能,发挥分级分类“诊疗式”企业救治体系作用,在立案、审理、执行各环节及时识别企业困境等级程度,将兼具债务清偿功能的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进行深层次融合,助力企业恢复经营、重塑企业形象,有效避免了优质供应链资源丧失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断接等不良后果,实现促进企业恢复发展活力、化解债务危机、稳定职工就业的多赢效果。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案例是审判经验的凝练、司法智慧的结晶、鲜活生动的法治教材。过去的一年,昆山法院高度重视案例宣传工作,构建典型案例全流程识别培育机制,健全典型案例发布制度,以公正裁判传递法治正能量,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统一法律适用、涵养群众法治素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