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海安为基层社会治理减负赋能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2月24日A04

日期:02-24
字号:
版面:第A04版:综治法治       上一篇    下一篇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写照。近年来,海安市紧紧围绕为基层减负工作要求,创新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大体检”专项调研活动进行破题,机关部门与区镇街道良性互动形成“1+1>2”的叠加效应,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海安探索实践《江苏省海安市基层治理“大体检”》被《长安》杂志2024年第9期刊发。

把“坐诊”变成“巡诊”

一站式“诊断”

创新思路,制定“医案”。该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引入“体检”思维,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大体检”专项调研活动,每月走访一个区镇,逐一“扫描”、多方“会诊”、系统“治病”,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主官带队,一线“问诊”。坚决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市委书记亲自带领专家团深入区镇街道、基层一线,就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进行“把脉问诊”。

部门参与,查找“病因”。市委办、政府办、纪委监委(巡察办)、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统战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社会治理中心、信访局、金融监管局、生态环境局、应急管理局、资源规划局、城管局、农业农村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运用质效评估、溯源复盘、日常了解、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全面收集第一手资料,详细了解实际情况,通过“全身CT”找到各区镇街道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薄弱处”“空白点”。

把“专科”改为“全科”

一次性“开方”

统一发布“体检报告”。该市坚持问题导向,由涉及的23个部门联合出具“体检报告”,量身定制一镇一报告,全面详尽地亮出该镇基层社会治理的总体评价、存在问题,突破往常“零打碎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将存在问题一次性罗列到位,避免了区镇重复性工作,从顶层设计上为基层治理凝聚合力、减轻负担。

精准施策“靶向治疗”。各区镇街道对照先期发布的“体检报告”,一揽子进行“对照整改”,挂图作战、列单销号,全力推动各类问题的解决。在座谈交流阶段,区镇街道主要负责人面对面向市委书记、与会市领导和部门单位汇报整改进度和取得成效,实地检验“疗效”。

专家会诊“疑难杂症”。针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市委书记现场“出题”“点将”,参加会议的区镇街道全体班子成员分别作答,自我分析找漏洞、交叉分析查盲点,与会部门麻雀式解剖研究,其他市领导“集中会诊”,帮助区镇街道找准“症结”、挖出“病灶”寻到“良方”。

把“治病”转向“预防”

一体化“固本”

坚持党建引领“强脑”。他们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以基层社会治理“大体检”专项调研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有力提升党对基层治理的组织领导能力。

加强机制建设“强筋”。坚持上下联动,加强统筹指导,形成强大合力,在充分发挥镇一级作用的同时,构建多方参与、多元联动工作机制,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深化源头治理,巧用方法,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柔性治理。

夯实基层基础“强身”。打通“镇村经络”,激活“末梢神经”,针对责任落实盲区、民意诉求渠道不够畅通、积案久拖不结等问题,进一步理清镇村工作职责,形成清晰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建强基层治理队伍,在精选、培育、考管、激励上下功夫,引导基层党员在乡村振兴、平安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实干争先比担当、发展争速比创新、服务争优比奉献,解决好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