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有尺度,法官有温度。执行并非冰冷的“铁腕手段”,而是充满智慧和温情的“暖心工程”。宿迁市宿豫区法院始终践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在处理涉民生案件时,充分考虑被执行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摸底——情感疏导——多元解纷”三步工作法,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刘老汉将东拼西凑来的现金递到老李家属手中,深深地鞠了一躬:“我对不起你们,更对不起李大哥……”老李家属接过钱款,哽咽着说:“我们曾经很不理解你,但看到你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心里也不好受。”这一刻,司法的温度终于融化了双方心中的坚冰。
这温情的一幕发生在老李家中。原来,早在2023年6月,刘老汉驾驶的三轮车与一辆轿车相撞,三轮车乘客老李在这场事故中重伤,最终不幸离世。交管部门认定,刘老汉需对事故承担40%的责任,法院依法判决刘老汉给付老李家属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等共计12.09万元。
然而,判决生效后,刘老汉迟迟未履行赔偿义务。老李家属因失去至亲,赔偿又毫无着落,遂向宿豫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承办法官对刘老汉的财产状况展开调查,经网络查控发现:刘老汉名下无房产、车辆等固定资产,银行账户里也只有寥寥无几的存款。为妥善处理该起涉民生案件,法官深入刘老汉所在社区,走访了解其现状。
原来,刘老汉已年过七旬,被诊断出肺癌。妻子为了照顾他,放弃外出工作,除了儿女补贴外,只能依靠刘老汉用三轮车载客挣钱。事故发生后,刘老汉为了支付老李的医药费,变卖了事故三轮车。
面对这样的情况,执行法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机械地采取强制措施,对于刘老汉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且无法执行到位;但如果轻易终结执行,老李家属的合法权益又将如何保障?法律的威严与人文的关怀又该如何平衡?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执行法官决定采取“双向奔赴”的策略。一方面,法官多次前往老李家中,耐心安抚家属情绪,将刘老汉的实际困难一一告知,引导他们尝试换位思考;另一方面,法官积极组织村干部和乡邻,一起劝说刘老汉,让他设身处地理解老李家属失去亲人的悲痛。
然而,调解过程并不顺利,双方态度都十分强硬。老李家属质问道:“我们已经失去亲人了,难道连赔偿金都拿不到吗?”刘老汉无奈讲道:“不是我不想赔,我实在是一分钱都拿不出来啊!”
面对僵持不下的局面,法官并没有放弃,连续三周奔波于刘老汉和老李家属之间,从法律的规定到人情的冷暖,一层一层地向双方剖析。法官向老李家属出示了刘老汉的诊断证明和贫困证明,详细讲述了刘老汉的生活现状;向刘老汉充分释明法理与情理,反复强调:“履行赔偿责任,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经过反复劝导,刘老汉和老李家属终于在法官的见证下握手言和,就案件履行达成和解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