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尤莉
本报通讯员 陈霖
“徐警官,您放心,防火防盗防诈骗,我们可都记着呢。”日前,常熟市公安局滨江派出所民警徐佃军在走访辖区一家金店时,还没等开口,金店工作人员小张就笑着打起了招呼。近期黄金饰品热销,辖区里的金店生意不错。忙中可不能出纰漏,不放心的徐佃军决定再来瞧瞧。
作为滨江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徐佃军负责的辖区里共有6所学校、19个住宅小区、5个商业综合体、1个集宿区,社区里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最让他放心不下的还是反诈这件事。面对复杂的治安环境,如何能够做到宣传无遗漏、无死角?怎样才能让反诈声音传播得更远?怎么做到让老百姓将反诈知识听入耳、记上心?徐佃军研究出反诈“三件法宝”:街头巷尾说反诈、朋友圈内说反诈、工作室里说反诈。
街头巷尾说反诈
“刷单是幌子,裸聊是骗局,网络诈骗花样多,提高警惕不轻信……”在常熟市滨江社区的每个角落,总能听到这样的反诈提醒。这声音来自徐佃军贴满反诈标语的“小电驴”,车头挂着小喇叭,循环播放着反诈知识。
从最接地气的角度出发,踏踏实实的走访功底可不能丢。徐佃军将自己的警用“小电驴”上贴满了反诈宣传贴纸,再挂上一个大喇叭,带着这固定搭配的“第一件法宝”走街串巷,走进学校开展国旗下反诈讲话,走进企业开展碎片化安全提醒,走进招聘会进行岗前反诈技能培训。
朋友圈内说反诈
面对人口底数多、流动性大的实际,仅仅依靠传统方法还远远不够,徐佃军又使用起第二件法宝——线上朋友圈。
在线上,徐佃军建立了200多个警民联络群,每天将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反诈小贴士、阶段性高发警情提醒投递其中。在这过程中,不少群众添加了他的私人微信,遇到吃不准的问题,时不时来问一问。
“每当这时我就很高兴,说明反诈的话大家听进去了,反诈的意识提升上来了。”徐佃军说,随着添加微信的群众人数越来越多,他的好友列表中有近一半都是辖区居民。徐佃军便顺势将微信朋友圈打造成线上反诈阵地,每天在朋友圈中发布由反诈案例组成的“反诈日历”。“安全无诈第1天,安全无诈第2天……”除了“反诈日历”,徐佃军还坚持一个“今日无诈打卡”,作为激励自己努力的一个方向,也引得社区居民纷纷点赞。
不久前,辖区某商户店主李先生收到了一笔以周边学校老师名义订购工作餐的订单。由于对方执意要网上交易,李先生产生了怀疑,并想起徐佃军发布的针对商家的诈骗套路。他迅速与徐佃军联系,得到确认和点赞。这一案例也被徐佃军保存下来,作为反诈素材发布在朋友圈里。
在徐佃军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反诈行列中来。他们穿着志愿者背心发放宣传资料,用身边人的被骗经历警示他人,甚至自编自演反诈小品。辖区某锁业的老板万女士更是将反诈元素融入日常业务中,让每位顾客都能感受到反诈氛围。
“反诈朋友圈,不仅仅用来提醒我的亲朋好友,我也希望他们看见之后可以转发扩散出去。一个小小的举动,或许可以阻止一场骗局的发生。”徐佃军表示。
工作室里说反诈
因反诈工作成效突出,去年3月,滨江派出所会同滨江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内成立了“老徐反诈工作室”。工作室集案例警示、反诈唤醒、影视教育于一体,为居民提供了沉浸式、互动式的反诈体验。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展示等方式,让居民更加直观地了解诈骗手段,提高防范意识。
近日,常熟市民孙女士接到自称是某市“公安机关”的电话,称其涉嫌“洗黑钱”。半信半疑的孙女士想起社区有个反诈工作室,于是立即前往咨询。在徐佃军的耐心解释下,孙女士终于识破骗子谎言,避免了经济损失。
“我们在社区里建立了反诈工作室,让反诈阵地前移到群众‘家门口’,进一步加固了反诈阵地。”常熟市公安局滨江派出所副所长陶雪江说。
2024年,在“三件法宝”的助力下,徐佃军辖区里的电信网络诈骗警情数同比下降了37%。